战胜贫困的挑战,实现温饱富裕,过上美好的日子,人都是可以不遗余力的。这在过去和现在,应是一个客观现实。
战胜富裕后空虚无聊的挑战,人是否还能不遗余力呢?这在现在与未来都是一个突出问题。
“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温饱富裕后的今天及更加富足的未来,我们应该把黑格尔这个思想摆上首要观念和第一作为,这也是有尊严生活的应有之义。
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指出:“古代东西方贵族在应对富足的挑战时依赖的手段都是乐趣的培养、精神的充实,而不是道德的说教;他们都在凭借生活艺术化,来疏导丰盈的物质造成的空虚无聊以及物欲过度导致的荒诞生活。”这样的话语思想,就更为具象地让我们思忖了。一个问题是,总不能是今不如古吧?
必须承认,“乐趣的培养”总体不为难事,但却难在逐步走向高雅。比如,以中国书法作为自己的乐趣,是很多人的选择,也广受赞佩,但却往往流于“写字匠人”,少有富养为儒雅的精神气质。原因何在?恐怕是“重技轻神”所致。坦诚地讲,书法不仅是“技艺”问题,更多的在于“神韵”,也就是“精神内涵”所在——没有“中国书法史”的刻苦修为,没有经典碑帖内容的悉心钻研,并将这二者内化为自己的血骨,书法是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的盎然乐趣与昂扬精神气质的,当然,诗词格律的修养自在其内。所以,乐趣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乐趣,是一种享受。享受,哪有片面的?不该是多维立体的吗?片面的享受往往会导致一种特殊的“堕落”,这方面的例子既是可想见的,也是可以常见的,故不赘言。
“精神的充实”,或者充实个人的精神生活,同样是想想容易,做起来艰难,且最难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唐诗三百家”“宋词一百首”,简短精辟、富于精神涵养吧?每天一首,真正而真实地作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者可为大多数?不懂唐宋历史,不把握诗人词家生平史迹,能够真正透辟之?是否一查生字词即为不厌烦地半途弃之?所以,充实个人的精神生活,是一个自我意志毅力的搏斗过程,绝不是什么轻而易举、信手拈来的事情。如此,“现代精神贵族”的稀有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还有最为现实的一问:“温饱富裕了,凡事不愁了,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圈子了,我真的还需要尊严吗?”对于这样的问题,我能针锋相对地说什么?我只能说,人之为人的尊严,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的问题,不经历风雨,是不可能见到彩虹的。简言之,一个人可以没有尊严地存在,但绝不能没有尊严地生活。
培养乐趣,充实精神,在现代与后现代生活中,恰如优雅女性的爱美一样,须臾不可放弃。我这样说,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