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应该在前天发出来的,可是没有拿到手机,也没写成。
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所以得分开看。我希望我对于《流浪地球》的评价能够客观一些,但不论把哪一方面放在前面都会稍稍影响立场。So,我就按一般顺序来。
一些优点
要我用不超过五个字来形容电影版的话,就是震撼,非常震撼。
我之前看过一些科幻片,结局大多不太好,所以看的时候未免有些紧张,会影响到我对于电影版的评价,但是即使我不紧张,场景依旧很恢宏壮大。
举几个例子,比如从发动机升到地球再升到地球与木星,又比如板块活动后的上海,没有明确的标出它们有多大,但是就是觉得很壮阔。
在车辆行驶的途中,在地面上标出了经纬网,详细标出某具体场景是在什么地点,种种细节,表现了科幻的科学性。
很多人记住的应该是两个东西。
其一,木星大气被点燃后返回的波造成的后续反应,使混血(他叫啥来着?)和刘启兄妹俩掉下……呃……应该是装电梯那座塔。朵朵没被挂住,刘启跳下去抓住她。他们摔到地上以后,两个人的面罩都破裂了,但是朵朵没有管自己,试着用手捂住刘启面罩上的破洞。
其二,是一个神奇的东西……
“北京市第三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这条语音贯穿了几乎整部影片。而我们能听到这条语音的时候,开车的往往没有好好开车……
一些缺点
这部影片,要说细节方面的,基本上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我要说的不是细节。
顺带一提,我目前知道的两个可以看到原著的地方,一个是虫·科幻的深空系列的03的《星际移民》(忘了是不是信息全对,我看的)的第一篇,一个是《科幻世界》的2008年的某期(道听途说,没看过)。
我看过的原著,有大约三分之一讲的是刹车时代的事情。但是这么长的篇幅,在电影版里只用“父子在海边野营,父亲说要去空间站,把去地下城的许可证交给了爷爷”代替了“我出生在刹车时代,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带着地球跑路,老师拿某同学做的一个失败的小生态系统来说服同学,地球停止自转,公转轨道更像椭圆,大家全进(应该是)地下城住,母亲被岩浆吞没”。
还有木星的事。原著中地球在经过木星的时候被引力弹弓甩了出去,什么都没有发生。至于空间站,好像也没有。而电影版,几乎全部在讲地球被木星吸引之后的事。包括父亲去空间站、运送火石、改造发动机,全部都建立在“地球被木星吸引”上。
为什么要把重点放在一个原著没有发生的事件上?
也许有人会说,地球被木星吸引不是很精彩吗,就算这段是瞎编的,那么没了这段,电影怎么吸引人?
别忘了,原著中在经过木星之后还有一件重大的事情:“很多人发现太阳似乎没有变化,于是聚集在一起反抗联合政府。政府投降,集体冻死,然后太阳氦闪。”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在看电影的时候去翻关于电影的百科,《流浪地球》也不例外。
我记得,有段简介说类似于会揭露人性之类的。
原著这段内容虽然我不能直接展现给读者,但我可以说,我认为它比木星那段更符合简介。
那为什么要改动这么大?
我不得而知。
and more
除了优缺点,电影版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
我有两个疑问。
第一,原著提到他们在月球上装了发动机推离地球轨道,电影版却没有提到月亮。还有原著写出来的时候应该有很多卫星已经发射了,那么原著和电影版中,人造卫星呢?
第二,原著借某人之口说因为有了记忆遗传技术才能建成发动机,然而电影版这个技术呢?
如果你在网上(比如QQ)认识一群人,他们去看了电影版,那么你可能会看到这样的东西:
(2333对不起我想笑)
补充一点,写的时候由于条件限制无法查看资料,而且也没写过几次影评,所以记忆可能会有偏差(还可能挺大的),可能文章也不太好,尽请谅解。
最后,推荐一下《流浪地球》的原著和电影版,都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