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初怎么勾搭上《跃迁》的?
7月初便从古典老师的公众号得知《跃迁》一书即将发售,几乎没有细看书中的框架,就直接在当当网上预定了新书,而后知道永澄老师将举办《跃迁》的领读活动,欣喜之余也开始期待一起共读这本书。
而后古典老师放出这本新书的抢读版本,立马抢到并且如饥似渴的阅读起来,在完成序言 、第二章和第四章部分的阅读。又跃跃欲试地写起了读后感,洋洋洒洒的写了3000多字后,在豆瓣上投了稿。
过了几天,在获奖名单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虽然是个优秀奖,但是也是欣喜无比,因为在此之前,没有试过用文字得过任何奖励。同时,也给自己设定了小目标,好好自己读完这本书,好好跟着永澄老师一起去理解,好好输出关于理解和践行的文字。
二、发现真的需要读《跃迁》
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自己应该怎么与自己、与他人、与外界的协作。
(一)、与自己协作
1、 专注、迭代
专注要求我找到工作20%的重点,用80%的时间去完成,时间和精力有限,专注则增加两者的使用效率。迭代则是让找到并且把握自身优势,哪怕是再弱小优势,持续迭代而产生的强大力量,这是的复利原则。
#观察永澄50天实验#中,强迫自己几乎每天留言,专注在这种每天的思考,相信会带来变化;同时过程中不断迭代自己的回答方式,从简单书写感想,到后面结构化的书写——先写从文章得到的收获,然后再进行问题的回答。
2、终身提问
套用黄金思维圈;用批判性思维去“质疑”工作中的数据、流程和创意;以始为终,以目的导向去做事。
黄金思维圈思维成为了工作生活不可缺失的第一思考模型,接触到每个问题的时候,不急于回答,总会反问一句“你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同事不会因此而厌烦我)
3、功利学习法
带着问题去读书;构建自己的问题树;通过读书、联机协作形成知识晶体。
最近在看系统思维相关书籍,发现用问题树的形式,让看书效率提高非常多,而且更能专注在书中内容,不容易迷失。比如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系统思维”,然后通过找寻答案的时候,不断会延伸出新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作者这么定义?”“系统又是怎么理解?”等,j进而不断推动自己去检索答案。理解力瞬间飞升,爽到爆!
4、迟钝而有趣
系统的反馈具有延迟性,“迟钝”要求我做到耐心等待结果或是看到结果后细想如何调整,同时系统具有复杂的关系,保持好奇心心态去发现不同的关系和元素,让自己拥有更高维度看问题的视野。
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本来就是“迟钝”的,慢慢做,持续做,静待反馈的到来。
(二)、与他人协作
1、头部策略
重点可用书中的一句话总结,找到高价值区,战略性关注,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取胜。
最近公司举办演讲比赛,作为经常提案的广告人员,当然不能放过这个锻炼自己的机会,通过精心的准备后,顺畅完成了演讲,同时也大获老板的赞许。
2、二八法则
原来以为知道20%的果来自需要80%的因就够了。但古典老师告诉我,还需要不断找寻20%中的20%。专注在最核心的点,才是撬动整个事件的杠杆。
客户会议中,一行10几个人,但找到其中的关键决策者,事情就容易多了;一个PPT方案几十页,但抓住其中最重要的“策略”部分,保证方向不错,成功率自然也大很多。
3、联机学习
个人的学习思考可以带来精进,那与他人一同思考可以带来跃迁。其实就类似面谈,互相交流思想,但在互联网的时代性,这种弱关系的“面谈”就成了“联机学习”。
目前在永澄老师组建的4人小群里,共同在构建个人信息管理(PIM)系统,采用的就是联机写作的模式,每天大家会抛出问题,然后共同去回答,并且定期进行语音的总结交流。
4、善良可激怒
多看到他人的好,拒绝只看到他人的不好,用空杯心态去接纳周围的人,用共赢的态度去与他人合作;用适当的愤怒来表达自己对认为正确的事的坚持。
公司某人每天嬉皮笑脸、油腔滑调,起初对他行为十分不习惯,甚至后面听到他的声音都想躲开,但换个角度,这种极强适应群体的能力,其实也是该学习的。有时候自己过于锋利,其实,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不同的自己。
(三)、与外界的协作
1、连接时代
互联网+人工智能带来人与一切的巨大变化,其中重要一点,就如古典老师说的,知道知识在哪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
大脑存储空间虽然潜力巨大,但是能从工作记忆中调取的又有多少,永澄老师说的,要注意防范“启发感”的事。
每天背英语单词,好像在英语学习中不断有提升,但是真正用起来呢?能否在短时间内翻墙找到相关“系统思维”的专业论文吗?
2、系统思维
以前不知有系统思维的存在,接触后感觉是一间黑屋里的灯“啪”一声打开了,瞬间视野可遍布屋子每个角落。永澄老师用系统思维架构内容、升维思考,那我也尝试用系统思维,来帮助自己在工作生活中解决问题,以后陆续会在简书更新系统思维的相关文章。而以下则为运用系统思维来梳理我与《跃迁》的关系:
系统的3个组成部分:元素、关系(结构)、功能。把自己与《跃迁》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系统。我与书都是其中的元素,书给我启发、知识和鼓励,我用践行来验证书中内容,同时用书的内容反馈回给我。最终我们书涌现出强大的功能——个人达到认知、能力、能级的跃迁。
存量和增量,过往曾有个问题,为什么作家可以不间断输出这么多文字?而思考的点在于我认为他有很多的“存量”,靠着自己大脑的知识,不断封装成作品。我错了!我彻底意识到,不断有新内容输出的人,是他们同时不断在输入,经过系统的内化后,形成知识晶体。永澄老师就是典型的例子,不间断地更新公众号,他说公众号的文字是自己思考的过程。换句话说,输出的文字是不断输入和内化的成果。
常见的系统关系有两种:从时间维度上看叫做回路,从空间上看叫做层级。
因为有反馈的存在,就有增强回路和调节回路一说。同时增强回路有正循环和负循环一说。对于读《跃迁》一书来说,我有以下的回路理解:
正增强回路:学习-践行-修正-践行
负增强回路:忽视-不践行-忽视
调节回路:每个人的认知和经验都不同,而在接受一个新事物的时候,往往会受过往的认知影响,即采铜说的“隐含假设”。当我发现,古典老师说在连接的时代,知识的搜索比知识的掌握更加重要,古典老师说看书不用从第一页开始,这是瞬间激发了我的调节回路,使劲把我认知拉回原本水平。但意识到这一点,需要我迅速调整自身,去接纳这种新的理论。
(待更新)
3、开放
为了避免系统的熵增,需要保持开放去接纳众多的不确定性,找寻事物之间的关联,引导系统的功能走向。
学习《跃迁》,就是以一个开放的心态,接纳自己未接触过的观点和方法论,并且在适当难度下去倒逼自己输出;跟着永澄老师做共读,也是一种开放,说实在,在此之前没有参加过领读活动,而这种玩法也是颠覆了过往读书的模式。
三、还需要与永澄老师一起读
因为永澄老师思考的维度比我高。跳脱系统的高手来带你读,以下是我在公司的内部分享稿,里面写到当时在群里和永澄老师的对话,当我认为永澄老师做领读是二次创作时,他说他只是跳离了系统来思考。不得不承认,我仍然在书中的系统中循环。
而且永澄老师知道怎么帮助我们跃迁。从每次课的讨论和作业,到25道题的跃迁计划,再到#观察永澄50天实验#,他引导我们思考、反思和计划。在坚持参加了50天实验里,目前已经完成40+的留言,很快就能完成实验。很高兴能看到自己完成一件让自己觉得了不起的事。当然,实验并不以完成为目的,真正的目的我猜是永澄老师在实践联机写作的方式,来引发共同的思考和协作。对于我个人来说,50天的思考过程将会是日后重要的指导策略。
四、以后还需要不断地读《跃迁》
跃迁之路才刚刚开始,给自己设定了以下目标:
深研系统思维
套用PORT模型如下:
Purpose:让自己理解并且践行系统思维,达到更好解决商业、生活、工作中的难题;
Goal:以“假装写一本书”的方式每周输出系统思维相关的文章;最终在明年初输出系统思维相关的线上课程(以前不敢想,现在居然敢写下来作为目标了);
Result:以系统思维为指导,更好工作生活,并且带来适量收益;
Task:
1、掌握系统思维的知识源头内容;
2、应用在实践中用于分析企业、行业的问题;用于个人学习、认知等生活领域;
3、定期输出文字,用写书倒逼输入;
4、制定课程内容,用作品倒逼践行;
基于以上目标,需要定期回顾书中内容,做到理解-践行-修正-践行的正增加回路。
五、一路与谁为伴?
最后,想感谢古典老师,不用到年末盘点,《跃迁》一书已经成为我本年度对我最重要的书籍之一。希望年末总结时,能不辜负书中内容,用践行《跃迁》的方式来跃迁。
感谢永澄老师的这次领读活动,如果没有参加,或许《跃迁》就不会理解这么透彻,通过永澄老师的思考方式和心理表征。不仅仅是《跃迁》的理解,工作生活处处皆可用。从3月份开始关注,相见恨晚,不断追赶,望达到同频。
在群里、简书中“弱关系”的小伙伴们,你们的每一个点赞和表扬都是给我肯定的声音,好吧,我承认有一定的虚荣心和表现欲在作祟,我会继续学习和践行《跃迁》,并且日后通过分享的形式与大家联机,一起共同跃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