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姜文的“呐喊”和“彷徨”

封面

郑重声明:文章在本平台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相信很多人看《鬼子来了》是带着紧张和不安的心态去看的,尤其电影情节越向后发展,这种不舒服被持续放大,一部分观众觉得太过于露骨,就像被进行一场手术,从内向外式的自我解剖,也有一部分观众觉得十分困惑,过去我们做了很多有关抗日的影视题材,国民的英勇和战士的奋勇沙场,给人的感觉很是振奋和激动,但唯独到了这部电影,它既没有激烈的战斗环节,也没有展现集体抗日的英勇,相反的,电影回归国民性思考,深刻反思和剖析人性,用戏剧性冲突和对话,推动着电影情节的发展,这一点对于抗日题材来说,视角较为新颖,同时也十分大胆和冒险。

  抗日战争历史对于我们来说,是沉痛的,在国民记忆中是不可磨灭的。在过去,我们的历史教材给这一段历史留了很大的篇幅,教导着一代又一代国民不能忘记这一段历史,而反观日本这一边,国内一部分政客,仍然在替过去他们的罪责进行洗白,甚至在国民教育中,不惜美化历史,企图抹平他们下一代的记忆,更有甚者,他们国内一部分极端右翼分子,公然否定日军的侵华罪责,对外态度上,竟然是极端反华,时至今日,这一部分势力仍然存在,且不断在向日本政治渗透。

  歌颂过去的威武,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本意上是纪念过去的筚路蓝缕,但如果彻底沦陷其中,整日载歌载舞,丢失了以前的冷静,那本质上是很危险的。鲁迅先生被誉为“民族魂”,因为他在不断呐喊,以笔为利刃,给每一个国民进行自上而下的手术,企图唤醒国民内心,摒弃麻木,很多人读他的文章是不舒服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讽刺,一字一句直扎内心,事实证明,他的弃医从文是正确的,从小,父辈总对我们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你不能总想着听好话,如果说一个人内心早已腐朽,那么他病一次也好,病两次甚至无数次也好,医好依旧是如此,唯一能根治的,无疑是思想动刀,但没人喜欢否定自己的认知,更何况被别人否定,所以大抵可以理解,为什么民国时期,军阀那般痛恨鲁迅先生,剖析国民性思想我为什么说很危险,一定程度上来说也体现在这里,那为什么很冒险呢?一个人的思想,历经沉淀,很难去改变,那如果上升到国民性品格呢,两千年的根深蒂固,凭什么靠着一两个人就轻易改变,那如果牵一发而动全身,结果是错的,那么一损俱损,又怎么圆得过来呢?所以,这十分冒险,这也是解释了为什么近代那一批改革者,他们联结在一起,在一次次交流和碰撞中,寻求救国之路了,解决好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才有所医,历史是需要迎接喜悦的,同时也需要一部分人能在喜悦后,坐在一起冷静思考,脚踏实地,国家才能长期向好。

  铺垫了很多,其实,想告诉观众的是,你不能总是沉浸于过去的喜悦,我们打鬼子如何如何精彩,如何如何过瘾,媒体一顿输出,加上影视剧抗日神剧一顿量产,于是过足了嘴瘾,看得热血沸腾,大喊着“爱国主义”,可是一段沉寂后,还是不知道什么是“爱国主义”,只知道打得爽快,抵御了入侵,也不知道军国主义是什么,只知道应该消灭,等到对方又一次跳起来,还觉得纳闷,“不是早就消灭了吗,哪还有?”或者说“就是这样的一小撮,不影响,我们强大了,什么都不怕了。”有多少人,愿意沉下心去了解那段历史,去一层一层剥开那个民族和隐藏在国民里的性格呢?

  这一部分人很少,以至于被大众声音淹没,我们不知道的是,日本人拿着我们拍的抗日神剧给他们国民宣称:“看到没?中国人是军民合一的,我们过去的屠杀,是出于自卫性质的,我们总不能丢弃性命吧?”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信以为真,他们的侵略行为竟然变成了正义自卫,竟然自诩为“为实现大和民族富强”的正义改造。在当代,我们这一代不断接受日本的文化输出,动漫、游戏、cos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很是盛行,当然,我们不排除文化包容的有利,但我们总不能彻底淡化了历史,一部分人喜悦得太久了,慢慢自我傲慢了,“我们与日本人相比,没有必要过分担心,我们的导弹可以直接打到东京。”,慢慢的他们开始忘记了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从汉服到日潮,从戏剧到日本动漫,本国文化地位不断被挑战,而很多人却意识不到,大方的接收洗礼,大方的投怀送抱,甚至是一小部分人开始怀疑我们自己的文化,这令我感到十分惊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国民已经逐渐丧失基本的理性了,那一部分人的呼声越来越小了。

  《鬼子来了》的出现,延续了他们的声音。我认为,它的出现,是带着任务和使命来的,同样,姜文也看到了那一部分人的呼声,以此为载体,诞生了这部佳作。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都是淳朴和遵守诚信的,骨子里他们认为人命可贵,不容得随意践踏生命,更谈不上杀害,所以在面临处分人质的时候,村民之间百般推辞和恐惧,等最后交给马大三来处理,他们避而远之,甚至都各锁家门,不与其相见,本质上,他们认为杀人是为大恶,动刀的人,沾满鲜血,充满煞气,靠近是为遭遇不幸,就连马大三,百般纠结和思想斗争都迟迟不敢动手,即便对面是敌人和汉奸,他们朴素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对待敌人不够果断,以至于最后,被日军欺骗,进村屠杀,以悲剧首尾。

  古代自有契约,以地契买地,是为交易成立,于是签字画押,是为守信履行,留为证据,影片中五舅姥爷是很好的体证,开头他亲立审问状,而后签字画押按手印,剧末,立下粮食交换契约,企图让日军兑现诺言,实现所谓的“双赢”,结果却是被日军利用,招致屠村,很讽刺的是,日军最后宣称他们“不像支那人那般不守信用,他们兑现诺言”,结果却是,借着兑现诺言的幌子,屠杀整个村庄,披着伪善的外衣,为自己的侵略罪责带上绚丽的装饰,可以预见的是,他们行表面之礼,在一次次的侵略中,予以多次粉饰,企图疗愈丑陋的内心,掩盖自己肮脏的外表。我们不能总是对待所有人都是一个面孔,千人千面,我们永远不知道对方身上到底披着多少个羊皮,如果一味地忍让和妥协,像剧中村民集体的百般退让,换来将是敌人永无止境的变本加厉。

五舅姥爷(左二)

  里面另一个角色,令我影响尤为深刻,此前我总在想,有没有这么一个人,他游走在黑与白之间,一方面大方的接受黑地洗礼,一方面又想求得白的一丝认可和救赎,同时又不甘于就此堕落,如此复杂,多面性的人,真的存在吗?这或许有点违背公知,两千年儒家文化很好地塑造了我们国民的品格,淳朴善良、诚实守信,直到这么一个人的出现,他一面坠入在日军之中,委曲求全,成为汉奸,骨子里却不承认自己的身份,在与日本人花屋对话中,他高声辱骂对方,揭示他们日本人的民族劣根,话语之间,如此严格与对方做出了身份的区分,殊不知自己的背叛身份,以此划清界限说服内心,这不正是上文提到的日本人性格吗,这其中莫非存在某些关联?如此复杂的人,竟真实存在,没错,正是这个翻译官(董汉臣)。

董汉臣(翻译官)和花屋小三郎

  董的角色始终是以一个翻译官身份,游走在村民和日军之间,他为了活命,在村民之间,不断传递错误的信息,比如说告诉村民花屋想吃白面,戏弄花屋用中国话“辱骂”村民企图获救,抓住村民怕他们“死”的心理,一步步引导村民走向悬崖,进而求全保命。

  在抗日战争进程中,存在着一部分人,他们为了活命或者敛财,不惜沦为汉奸,彻底放弃了自身的身份,自然也谈不上什么祖国认同,他们当中的很大的一部分,最后下场都不怎么样,有的被利用完,就被日军杀了,有的在窃取情报中,被依法处置,他们被人民痛恨,这一部分,卖国所尽的姑且算作“愚忠”,一方面,他们没有受过多大的教化,只不过游走在日军里面,当做传话信托,对待自己人却是百般凌辱,仗势欺人,等到日本人来了又是卑躬屈膝,接连问好,但日本人也从来没有把这部分人当做一行人,于是,这一部分人渐渐活成了行尸走肉,融不进日本人,又被自己人唾弃,如此以来,渐渐丢失了心气,等到战争清算时,把他们押到绞刑台上时,他们也表现不出一丝悔恨,只见得双眼恐惧,手起刀落,人头落地,人民拍手叫好,历史也不会替他们记上一笔,这一部分人跳得再高,在横向历史发展中,显得如此轻渺。

  另一部分人,就是知识分子汉奸,这一部分人最值得警惕,为什么呢?试想教育改变思想,如果一天,自己的师者成为了汉奸,他巧舌如簧,站在三尺讲台,义愤填膺的宣扬日军正统,振振有词,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多大的影响,久而久之,国民的品格彻底被改变了,影片中董汉臣可以说算得上这么个角色,精通日语,双语切换自如,却不为了挤身抗战救国,而是用语言试图改变公知,一步一步引导公众按照自己预设前进,落得悲剧发生,这部分人可恨吗,当然可恨,只不过这部分人善于伪装,公众如果缺乏基本的认知,很容易被带偏,不同于前者那一部分,那一部分人再怎么跳,充其量是一个人呐喊,身后空无一人,而这一部分人呢,很可能是一呼百应,这时候你想阻止,可惜公知早已经偏航,影片中,董作为知识分子,他大可以引导村民从花屋嘴里套话,从而扰乱日军的计划,在最后,明知道日军要进村屠杀,他完全可以曲解花屋的换粮祈求,这样也不至于杀戮的发生,结果他本末倒置,前期本该正确翻译,他却百般曲解,导致村民对待鬼子的态度摇摆不定,杀赦不定,后期本该做保护村民的解读,他却一字不落的正确翻译,引导鬼子进村,进行残忍杀戮。这一部分人在历史中最值得警惕,公知往往不容易被撬动,但如果这个人是传道授业,为公众所信任的人呢?在闭塞的时代里,你又怎么敢肯定这部分公知会如此坚如磐石呢?

  一个人的起义是上演英雄本色,但他寡不敌众,死得其所,只能被后人敬仰,如果是一堆人,甚至是举国同心,这时候,就叫颠覆,但在大半个近代史中,我们有一部分人身先士卒,他们呼声很高,有的流血,有的弄稳,但公知就是如此,他们跳的再高,始终不被公众看到,到头来,也是一场徒劳。影片中疯七夜就是这么一个形象,他自始至终都痛恨两个人质,宣称“一枪嘎吧俩”,他是清醒的,但风蚀残年,他经不住折腾,他的呼声很高,可惜面对公众,这声音显得十分渺小,他象征革命前辈,铺好了路,筚路蓝缕,后面的路交给后人,至于后人怎么走,只能做指导,后生可畏,可惜后人走得有点偏,试想如果董汉臣接过这一棒,他积极引导村民,而不是追求自保,还会有悲剧发生吗,前人铺路,后人总走在铺好的路上,如果他们思想开了小差,一不小心掉进水里,但却不知道睁眼看清路,那这时候闭着眼睛过桥,他能不摔跤吗?这时候他闭眼大声呼喊,指着死路,结果一帮人也懒得睁眼了,争先恐后落水,等睁眼发现却为时已晚,发现水早已经没过了上半身,歇斯底里,无可又奈何,试想早些听了疯七爷的话,董汉臣不再误导,怎么会被诱骗上当,结果是日本人开了枪,拿刀刺穿心脏,这时候醒了,嘴里流着血,留着最后一口气,颤抖着身体,“早该杀了你们”,于是一命呜呼,可惜谁听得到呢,一切太迟了,对敌人的手软,换来的是被屠杀,而换不来一车粮食,闭着眼睛过河到达不了对岸,只能落得溺水身亡,等到被送到绞刑台上,四肢被五花大绑,面对着天,烈日灼烧着脸庞,看着曾经因心软而存活下来的敌人,他眼神坚决,擦刀,对准你的脖子,快刀斩下,人头落地,顺着台上滚落在地下,你模糊看着自己跪着的身体,终于,你清醒了,慢慢看清了世界,看清了那个敌人身上原来沾满了鲜血,那一抹血红,涂满了你的村子,你就这样看着,最后一次感受到了世界的颜色。

马大三被花屋处决


  看着影片最后村民的逃亡,疯七爷,拿着老旧步枪,步履蹒跚,一步一步挪动瘦削的身子,枪口对准敌人,一枪过去,打得日军仓皇逃窜,他没有一丝犹豫,纵使风蚀残年,但其坚如磐石的意志支撑了整个身子,日本人对着他连砍数刀却怎么也砍不掉那块骨头,那块铮铮铁骨就屹立在那里,等到太阳照常升起,日光洒落在他瘦削的尸骨上,才发现他死死抱住枪口,径直对着远方的敌人,捍卫者这片土地。

疯七爷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有的人活着,但他早已经死了,初读不解,今而不惑,若干年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还会记得曾经的他们吗?

  不知道多少人看了这部影片,进而对过去那段历史有了别样认识,在某个时间,人们逐渐冷静下来,从泄愤转而冷静分析历史,他们明白了历史不只有喜悦,提到过去的伤痛,他们眼角湿润,看到了他们开始重视爱国主义,知识分子里兴起了一部分国学研究,他们开始向外传播我们的文化,不再是妄自尊大,这一刻或许明白些了。

  姜文延续了那种声音,在一次次呐喊和彷徨中,渐渐的后面的人越来越多了,我这才知道原来他们一直存在,只不过在一次次自我解剖中,他们慢慢看清了自己,也慢慢看清了对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