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古人的元宵节大多时候充满诗情画意的。
大街两旁,张灯结彩,月华流光,烟火璀璨。若等上灯时分,上至达官贵族、下到黎民百姓纷纷踏出家门,月上柳梢,或邀酒赏花,或猜谜观灯,一夜鱼龙舞。灯火阑珊处,才子佳人,含情脉脉,佳期盟约,今夕何夕。
曹雪芹笔下的元宵节有着力的铺陈,光是家里宴席“一共摆了十来席,每席设一几,几上设瓶,焚着御赐百合宫香,点缀花卉、山石小盆景。置小洋漆茶盘,置旧窑十锦小茶杯、紫檀缨络。每席前竖着一柄倒垂荷叶,这荷叶乃是洋錾珐琅活信,可外扭照着灯影看戏。”十年辛苦不寻常,三两文字,阅尽世间繁华,由来一梦,道出人间无常。
记忆里家乡的元宵节也热闹的多。家家都有各色小吃,还有烟花、面灯之类。烟花一般年前先准备好,一直等“十五”小心翼翼从箱底拿出来,有“滴滴筋”“飞鼠”“二踢脚”等,虽较粗陋,但也是孩子们一年的念想。再有就是“面灯”,通常是当天现做的,不能提前预备。在村里,我奶奶做的“面灯”是最讲究的,通常按月份一锅蒸十二个,围成一圈。一月灯壁上要盘上大龙,龙头上还要插上秫秫枝做的龙须,点上红豆做龙眼,放在最中间,期望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他月份的灯壁上也要捏上褶皱,我是六月生辰,奶奶特地还在我的灯上用小勺扣出个小鱼模样图案,有讲头的,说是年年有余的意思。待夜晚掌上灯,奶奶就端着灯拽着我到卧室、锅屋挨个照一遍,鸡舍也得照一下,保能下蛋。最后还要照照自己眼,说是眼睛亮,照照嘴,牙口好等。奶奶对节日有好多讲究,我都还很清晰的记得。
时光荏苒,转眼奶奶已离世多年了,我家也再没有过面灯。但我永忘不了奶奶家那黝黑的炉灶,劳累变形的双手,那一锅热气腾腾的面灯……
今年进入腊月,我提前把往年买的灯拿出来,擦拭干净,让孩子放在书架上,我还讲了元宵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