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后,清廷为强化统治,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着力对社会进行“移风易俗”。这种改变不仅表现在服饰、风俗上,还体现在从头到脚的身体本身。

剃发易服
我们先说剃发。剃发即“剃头”,当时政府要求从满人习俗,一律剃发束辫。公元1644年,清廷入关时就曾颁发“剃发令”;时隔不到一年,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相对于中国几千年束发戴冠的传统,这显然是一种强制的政府行为。所以,这种政策也是极为严格的。所谓“不从者斩”,其中酿成了不少流血事件。当清政府攻下南京、苏州、杭州后,剃发推动力度更甚,以致于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说。

影视剧中的剃发
头发上的高压,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孔子后裔曾以执行孔庙礼仪不便为由,呈请蓄发,也遭到了朝廷切责,好在他们是圣人之后,只是革除了官职,永不叙用。相对于其他人的砍头这也算比较幸运的了。江阴、嘉定等地民众也因剃发问题纷纷举起义旗,但均被清军屠城,被杀者数十万人。所以,清廷的剃发政策是建立在流血牺牲上的,代价不可谓不沉重。

强制剃发
在流血的冲突中,男人们纷纷剃了头,束发戴冠也就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相对于剃发政策的高压血腥,清政府禁止妇女女人裹足则显得温和的多。
在古代,汉族女子以穿弓鞋为多,而满族妇女则不缠足。与剃发一样,清廷对于女子缠足的态度也是严行禁止的。

满清女子
入关前,皇太极就曾下令,严禁旗人女子效仿汉人裹足,违令者重治其罪。后来,
孝庄皇太后也曾下谕旨“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这恐怕是对满族女子缠足的最严厉惩罚。宫内的好控制,宫外的便不那么容易了。
头在外,人人皆可观之,发剃没剃一目了然;而对于女人裹脚,尤其是待字闺中的民间女人,全面禁止缠足,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为避免引起普通百姓的反抗和汉族士大夫的反感,加之当时社会动荡,汉族女子裹足禁令也一再废止。但对八旗女子,这项政策却一直严格执行。
其实,康熙初年也曾颁发禁缠足之令,然而推行不到四年,便在都御史王煕等人的提请下,予以废除。王煕等人的理由也很简单,禁令导致了民间扰攘纷乱不止。可见,女子缠足不仅仅是传统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国家稳定的大事。

缠足
从此以后,清政府对汉族妇女缠足不再强制约束;相反,他们采取了一种“温婉劝谕”的方式进行。无论是在慈禧太后懿旨里还是朝廷下发的文件中,都视女子缠足为积习陋俗,明确对其随时劝导,毋庸特设科条。
对比剃发与禁缠足两条政策,一个规之于头,一个规之于脚。男子头发在外显而易见,女子裹缠足则深藏不露。头关乎气节,剃发令在执行过程中也就暴力惨烈的多。

清代缠足的妇女
无论是剃发还是禁止女子缠足都是出于统治的需要,而和现代意义上的移风易俗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