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冰冰神秘兮兮地将我们核心策划小组汇聚在一起的时候,我并不清楚,未来,将会有一场什么样的行动在等待着我们。
因此,在文章的开头,我很想用若干简单的言语去赞美一下我们泉州行动派的伙伴圈。当有人问我,行动派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时,我会告诉他,这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互相成长,能量满满。
也许正是行动派的强大引力,让我们这群人都愿意成为【行动er】,也愿意带带动更多同频的小伙伴一起加入进来,因此,泉州伙伴圈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
回归到电影本身,带着一些问题去电影中寻找着答案。而你呢?启迪你的是人,是事,还是其中的某句话?
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又有多少人知道并能够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
第一问,如何发现内心?
一颗想要分享美食的纯粹的心,一个只想要种出好咖啡的梦想,一份把书带入乡村生活的情怀……当我们从电影故事脉络中抽丝剥茧之后,看到的是反映人美好内心的词汇-纯粹、梦想、情怀……
一个人要认清与了解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保持个体的独立性,笔者不想试图去寻找一个标准答案。这是一个开放式命题,谁都可以恣意填空。
过去的社会是金字塔结构,一个人试图从一个阶层进入到另外一个阶层需要很大的勇气,只有少数派做得到,因此,这群人成为了先锋派。而如今,我们看到很多平凡的人,用他们的故事换得了掌声与喝彩,赢得了认同与尊重。
过去人们羞于表达与普众的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的梦想。如今,我们说,人因梦想而熠熠生辉。因此,我们敢于梦想,乐于接受挑战。
当你被生活压的喘不过气来,你是否可以用一种清零的心态,问问自己内心深处,何事能让你专注?何事能够让你,不问过程有多么艰辛,不问结果是好是坏?
学会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
第二问,如何创造引力?
这里所说的引力,更多的应该是同频的磁场产生的吸引。要创造这样的引力,有两件事情很重要。
第一,认同感。
认同感是创造引力的先决条件。张强医生在建造医生集团的时候,他要不断地去面基其他优秀的医生以及投资人,这就是一个在寻找认同感的过程。
还有先锋书店的老板钱小华。对于一个外地人而言,要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要把书局带入到村民的日常里,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赢得当地人的认同。这个过程中,有不和谐声音的存在是自然的。
把文翰,毛继红,Tina⋯⋯电影里的每一个创业者,他们的艰辛,都是一个寻找认同感的过程。因为史无前例,因为文化水平与认知程度的差异,都让每一个位创业者有着数不清道不尽的心酸。
第二,仪式感。
这个词,我思考了良久,因为,总觉得寻找不到一个词汇去表达。
生活需要仪式感,更何况梦想与事业。
在中国,最具引力的事莫过于拜佛了。尤其是西藏的一生朝拜。有人说,去到西藏,令人震撼的不是圣洁的雪山,不是庄严的佛殿,而是那些最虔诚的朝拜者。
仪式感能够让人产生敬畏之心,让人心之神往。
在电影里,也可以看到类似的仪式感。在天台之上,哑巴为钱小华老师剃胡须;在方所里,一群舞者呈现的那段缠绕的现代舞。在电影里,仪式感用更为艺术的处理方式呈现出来。因此,当看到这样的镜头画面时,我们会为之一震。震惊于镜头的叙述方式,震惊于梦想的呈现角度。
第三问,如何让这种引力持续下去?
这里,我很想要用志强兄朋友圈发的的那个词"十方一念"。
整个世界是由自己的不断的念头相续所生,也指一个念头就可以达及十方。这是一句佛家用语,却觉得放在此处,恰到好处!
让梦想生生不息的,是一个执着的念头,和达及十方的流动过程。
这样的念头,因为源自于内心深处的渴望,所以有时坚持到令人觉得固执,甚至食古不化。但是,正是由于这样的坚持,把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住在村里的老人们,活了一辈子,也不敢想,有一天会喝上咖啡。尽管咖啡苦得难以下咽,他们愿意去尝试。
达及十方流动的过程,我觉得,在方所里的那段舞蹈已经有了很好的诠释。
当我们把梦想传递出去的时候,刚开始,只有一个人知道,之后有两个,三个,五个,十个,百个,千个⋯⋯这样的流动,从一方抵达十方,又从十方,汇聚在一起。交织、分离、纠缠、定格。
比如,《内心引力》这部电影本身,也是这样的一个流动过程。从影响小部分人,到百城联展,寻找到更多同频的人群。泉州场600人同场观影对于我们行动派的每个小伙伴而言,本身也是个奇迹,并仍将持续下去。
最后,很想把自己的那份触动分享给大家。
当我听到一位村里的老人说的话,不禁潸然。原话记不清,大致意思是,一个村子,如果没有人来,那就完蛋了。
我从小就野在乡下外婆家,“赤脚踩泥田,携伴走铁轨”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当亲眼看着一个村庄从往来邻里孩子成群到人烟寥寥沉寂无声,内心深处的遗憾,是外人无法体会的。
听说,再过几年,那个村庄也许会被全部拆除重建新区。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是人口的外迁,还有消失的满田萤火虫的美景,还有偷挖红薯烤着吃的那番乐趣。
敬请关注公众号【字在岛】
用双眼去发现丨用文字去书写
享受一个人的字在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