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马蹄朝西
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
西天取经上大路
一走就是几万里
……
早过了唱这首儿歌的年纪,可依旧喜欢。透过千难万险,我仿若读出了暗夜里的一丝曙光。
唐僧飘摇万里,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朝圣路上至少还有白龙马和仨徒弟的陪伴。
然而踏上文字之路,注定只能是一个人的朝圣。在文字的海洋里,你只能是一座孤岛。别人进不去,你也出不来。相应的,别人于你也是。
刚开始写时,以一个文字小白的身份,到处结交写作大神,见人就加QQ、聊微信。人家倒没有拒绝。大神也需要读者,神奇万能的朋友圈恰到好处。曾经跟人炫耀,自己有很多写字的朋友,谁谁是哪座庙哪尊大神,自得而有成就感。可是很快便发现,这些大神的存在形同虚设。基本没有互动不说,就算你主动“请教”,人家要么神龙见首不见尾,要么草草了事、无关痛痒。
无关大神品质、涵养,古人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其实这个原理渗透在人生的各个角落,文字的世界也不例外。文也,铺其事,陈其意。每个字符里,都沉睡着写者的灵魂。字与字相逢,灵与灵相依。文字的江湖里,依然有惺惺相惜,相逢一笑泯恩仇。可前提是,彼此站在同一高度,无需仰望或俯视。
唐僧取经的路上,接二连三遇到妖魔鬼怪,大大阻碍他朝圣、求取真经的进程。其实在文字的路上,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困阻和诱惑。
辛苦码出的文字,被人兜头冷水,这都什么呀,读不懂。满怀热情投稿ABCD……一一被拒,石沉大海。绞尽脑汁死磕多时,却依然没灵光一闪,下笔滔滔……如潮的灰心丧气,灌顶而来。是为困阻。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交替沉浮。怀疑自己的能力,质疑这样写有什么意义。身边人笑问,这样码字能挣多少钱?人好奇难解,抛下狐疑的眼神。
看眼前纷纷扰扰写作速成班,打着交流为幌子的写作精进群,众说纷纭的写作论坛……光环与人气、写作技能质的飞跃、未来可能的实质收益,郁郁葱葱的橄榄枝伸来,不由自主靠近。很多时候,削足适履,却毫无察觉。是为诱惑。诱而惑之,更难分辨抵挡。
有人确实有精进,有人也确实收获人气,也有人尝到了实质利益的甜头。但外因永远主导不了内因。这一点必须足够清醒。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多数草根写者坚持写下来,说不沾着俗利烟火,恐怕也说不过去。但若只为名利二字而出发的文字,早晚会让铜臭味没过文字本身的淡淡馨香。
梭罗《瓦尔登湖》:我总觉得,一个人如果活得真诚,就一定是活在一个遥远的国度。
其实一开始写文字的人,都是能够嗅到,文字里潜藏的静谧安宁。只是走着走着,诱惑太多,渐渐迷失了初心。
用一段子逼真化。八戒:师傅,不是徒儿定力不够,只怪妖怪太好看!
唐僧选择坚韧不拔、一心向佛;悟空选择忠诚不二、斩妖除魔;八戒选择安逸享乐,把取经做仙涯跳板;悟净选择兢兢业业、沉默寡言。就连白龙马和一众妖怪,各也目标明确,量身定位。人生从来不缺目标,而是缺乏朝圣路上的心无旁骛。
喧哗纷扰的世界,再也聆听不到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文字的殊途,如何同归?文字商贩,应运而生。做不起来大宗生意,就街头兜售、超市批零。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梭罗说,一个作家,迟早都应该简单而又真诚地描述出他自己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描述出听来的别人的生活。应该写出就像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寄给他的亲属的信那样的描述。
我想,这或许就是,瓦尔登湖澄澈明媚至今的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