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大城
一。特大城市人口不能通过行政手段控制
、特大城市人口不能通过行政手段控制陆铭认为,一个城市的人口实际上是在不停地移进移出。越是你想留住的人,全球范围内的各大城市也都想留他。这些人会比较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我在哪儿挣得多;另一件事情是我在哪儿花费得少。按照这个逻辑,城市的公共服务提供给低收入者,实际上是有利于提高服务业从业者数量,有利于提高城市吸引力的。我们应该像欢迎高技能劳动力一样欢迎低技能劳动力,因为他们提供的低技能服务,满足了城市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之间具有互补性,如果限制低技能劳动力的供给,就会导致低技能劳动力的短缺,从而削弱高技能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换句话说,如果在目前的研究中,没有体现出超特大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应该反思的是超特大城市存在的不利于不利于提升生产率的制度,而不能简单地怪罪于人口数量本身。
二、“城市病”的问题出在规划、技术和管理上
为什么今天会出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缺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作为特大城市,它的许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供给是根据历史上预测出来的人口增长数来决定的,而历史预测的不准确性事实上大大低于实际的人口增长数。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最大的城市也必将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如果不根据这个人口增长的趋势来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只会使得未来的“城市病”更加严重。
中国的超特大城市目前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按照20世纪90年代末所规划的今天的城市规模来建设的。但无一例外的,这些城市若干年前所规划的人口规模,远远低于今天事实上已经达到的人口规模。例如某座地铁站最初是按照10万人的规模设计的,结果地铁还没有开通,周围小区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30万,由此而带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缺,这不能归罪于人口的增长,而是因为超特大城市当年的规划,没有科学、准确地预测到今天的人口增长规模。
陆铭认为,当全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现在的一些超特大城市的人口不升反降是不可能的。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要科学地面对人口增长的趋势,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地治理“城市病”来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三、本地人和外来人口是可以好好相处的外地人来到城市,就算得不到户籍、得不到l和本地人同等的公共福利,但他既然来了就说明他一定是凭自己的本事,创造了比他拿到的工资更高的价值。
陆铭认为,让户籍和公共服务挂钩,其实是在歧视“低端”劳动力,而需要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恰恰就是他们。说实话,现在大城市里那些排斥外地人的本地人,他们的祖上也曾经都是外地人。如果一味地限制人的户籍身份,外来移民在城市里就没有归属感。当一个人没有归属感,他就会有三种动机去储蓄:一种动机是养老和预防生病,因为没有很好的社会保障覆盖;第二种动机,是人们预期未来要回老家,所以不敢买耐用消费品;第三种动机,是人们预期回到老家以后,自己的收入会下降,所以为了平滑消费,他要把自己现在挣的钱留在未来花。在这三个因素的制约下,当一个人没有本地户籍的时候,他的消费会比有本地户籍的可比对象低17%到20%。
金句
1.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入恰恰是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入派生出来的。
2.如果把人群分成不同身份并差别对待,最终对大家都不好。
3.新移民创造的经济价值是超过这个人的社会成本的。
4.一个没有本地户籍的人的消费力,会比有本地户籍的可比对象低17%到20%。
5.如果纽约当年抽掉“外来青年”这个金字塔的底座,就不会有今天光彩照人的麦当娜。
撰稿:良舟
脑图:摩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