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清明》写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临近清明节,上海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雨声轻盈地敲打着雨棚,发出扑通扑通的响声。雨下得再大,也无法掩盖内心的忧伤。2010年我的外公因为癌症复发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他人生最后的时光,他的四个女儿轮流守夜,每天24小时守候他。在九院的药品袋子上,有一句:“祝君康复”的字眼,但是我知道我的外公盼望不了这一天。
外公到生命最后的时期,医生早就束手无策,外公每天忍受着疾病的苦恼,嘴巴旁边起着很多泡泡,他顽强地对抗着疾病。医生为了缓解他的苦痛,甚至开出了杜冷丁。外公躺在病床上,他的日子越发地无聊,他的胃是好的,但是他却无法正常进食,就连喝水都要忍受巨大的疼痛,维系外公生命的就是营养液。
到了生命的后期,外公已经很难长时间的坐着。他感到很疲倦,但是他还咬着牙坚持。他的眼神里充满着对生的渴求,假如再给他一点儿时间,他应该有很多要做的事情。到了整理遗物的时候,我发现外公生前买了很多蓝色的古典文集,诸如《论语》、《孟子》、《孙子兵法》等等。外公生前最大的遗憾就是自己的学历低,没有机会好好念书。
他一直劝我们,要抓紧时间读书。我曾经一度迷恋诗歌,喜欢普希金、泰戈尔、聂鲁达、顾城等等诗人。当我的母亲抱怨我花太长时间读诗歌,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外公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喜欢读书是一件好事。
外公很早就丧父,由于家庭所迫,他很早就开始做工,由于操作失误,小手指被夹了一小截,外公从来没有抱怨过。工作之后,他肩负养家的重任,培养四个女儿,照顾母亲和岳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工人变成人事,考上了经济师。
外公退休之后,每天订报纸,整天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当市场出现基金投资,外公就跃跃欲试,还赚了一笔钱。等我外公离世之后,他还给我外婆准备了墓地的钱。
我的外公是一个很喜欢热闹的人,每个周末都邀请我们去吃饭。在我儿时,上海还不兴下馆子,没有什么大事,基本上都是在家里吃饭。外公早早地去菜场买菜,然后由我外婆负责洗菜,等到中午,大家围在一起吃一顿热闹的团圆饭。
尤其是我儿时过年的时候,外公会准备一连串的鞭炮,然后大家围在弄堂里,将鞭炮丢在地上,然后用打火机点燃火,然后迅速地跑开,听着噼里啪啦的响声,赶忙捂住耳朵,心底说不出的欢喜。
人生就像一场不能回头的旅行,我们身边走过的人,经历的事都是我们成长必经的道路,无论我们有多么不舍得,我们都无法回头,只能在记忆的长河里一个人哭泣。在我的记忆的相册里,我的外公永远年轻。
我想象着我的外公深情地看着我,在天空默默地祝福着我。我知道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里,我的外公还活着,在另一个世界里,他活得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