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在家办公,每天就有了很多时间去听课学习,听了一段时间的课,受益匪浅。不管是从教学设计,教学技能等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与想法。如何设计一节学生有较高的参与度,兴趣度的课呢?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动”起来呢?我听了这些大师们的课之后,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我就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一,教学设计中要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一节语文课绝不是领着学生读读书,写写字这么简单的事。我听了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课,发现一些学习方法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约人一直在训练的。比如说在三年级《蜜蜂》的第一课时,老师就教给了学生,通过段落中的关键词、句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这个时候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关键词句,老师要帮助他们尝试着去体会去找。到了四年级《猫》这一课老师还是用这一方法让学生去体会理解猫的性格古怪。等到六年级《为人民服务》一课,这篇课文是发言稿,要结合时代背景才能理解,学生很难理清课文脉络。在这里,老师仍旧让学生运用找这种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把文章的写作脉络理清楚了。(当然这里老师重点让学生关注到了一些中心句的作用)我想这种阅读的方法是长期训练而成的。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通过长期的阅读训练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有所提升,在面对枯涩难懂的文字时,才会有方法有技巧,不至于读不懂,读不下去。再比如语言表达的指导,三年级《蜜蜂》和《纸的发明》这两课,老师同时设计让学生用“首先,其次,最后,接下来,又……”等表示顺序的词语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到了六年级语言表达的难度升级了,在《为人民服务》一课中,老师训练学生用关联词表达说话,使之语言表达层层递进,联系紧密。这种语言的训练就比以前更加有难度。当然,这些课程中还有很多学习的方法的训练,比如理解词语,文言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书写等方面。其中,还有一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平常学生朗读完后,我们会点评好或不好,或者是某个字加重读音等等,但是在六年级《古诗三首》一课中,老师指导朗读《寒食》时是这样表达的“读第三第四句时可以语速稍快,结尾渐慢,读出快马传蜡烛,轻烟渺渺的感觉。”哇!这样的朗读指导不浮于表面,既能指出方法,又让学生想象出诗的画面。
第二,课堂前的激趣很重要。第三,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活动要有体现。这两点今天暂时不详述,后期结合观看的窦桂梅老师的一节阅读指导课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