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桐桐上幼儿园以来,我就像一个不停被鞭打的陀螺,工作、家庭、孩子、自我学习……特别怀念单身的日子。
从上个学期开始,桐桐的幼儿园老师就向我反映这小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容易走神,虽说老师讲的基本还是能听懂,但身为一个一线的教育者,我深知”习惯”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不禁忧心。于是走上老路子——“说教”。”上课要认真,不要和其他小朋友讲话,要专心……”巴拉巴拉,讲个没完……相信身为家长,这一幕再熟悉不过了。可是,有用吗?
从说教过程看,桐桐虽小,但是对这些话印象深刻,甚至比我说的还溜,比如:“背要挺直,盘腿做好,手放膝盖……”似乎我们俩的交流变成了“纪律研讨会”,一方面我感谢老师的严格要求,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感叹“知道不等于做到”。从说教结果看呢?基本没效果。从上学期到这学期,老师仍然反映上课不专心,喜欢讲话的现象似乎越发严重……
“说教”似乎行不通了。从教多年,这基本是许多家长都有的疑问。“我已经反复提醒,他就是做不到啊,怎么办呢?”是的,我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嘴皮子都磨破了,还是没用,那就干脆不磨了。并不是放手不管,任其发展,而是另辟蹊径。
我能不能用NLP的三种人称稍加改动,进行一次幼儿版的实验呢?今晚,我就来了一次幼儿版的cosplay。首先,我提议跟他玩一个“我来当老师”的游戏,他一听兴致很高。本想让他当老师,我来当那个调皮学生,让他体验一下当老师的不易,结果这小子更愿意扮演他的好朋友。好吧,我当老师,爸爸就扮演那个调皮的桐桐吧。一轮结束,我采访了“桐桐的同学”,他直接指出了“桐桐”上课存在的问题,说明这样做有什么不好,竟然给了改正的意见。
好的,第二轮开始。小家伙仍然扮演他的好朋友,这次爸爸演的“桐桐”上课专心认真,赢得了“老师”和“小伙伴”的认同。第二轮结束,我再次分别采访“桐桐”和“小伙伴”,他们都对这次“桐桐”的表现提出表扬。
第三轮开始,这次小家伙愿意当自己了,爸爸变成了他的“好朋友”。我想,他之所以前面更愿意扮演他的好朋友,是因为,他心底知道他的好朋友的确做得很好,孩子的心里有一杆公平的称。他其实是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不足,这个巨蟹座的7号小男人啊……在这次游戏中,小家伙改正了自己的行为,做的很不错。
到这,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可是刚才他的表现都是在“老师”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中坚持下来的,而现实中,班级孩子那么多,老师是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如果缺少了老师的表扬,他会不会丧失自己的信心,觉得做的好,老师也看不到呢?于是,第四轮游戏开始了,这次“老师”在他表现得很好的情况下,也没有做任何的表扬。游戏结束,爸爸扮演的桐桐说出了我们想对他说的话:“不管老师是不是表扬,我都应该做好自己的事。”后面,我们又模拟了几个类似场景演练。小家伙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
效果如何,需要时间的检验。不过,这种“游戏”我想我可以和他多玩,换着花样玩。作为家长,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状况,我经常会不知所措,也时常灰心丧气,但从没想过放弃,任期发展。或许,我的各种尝试不一定见效,我想,我只要不断寻找方法,总有适合我儿子的吧。
第一次发布简书,送给在教育路上不断学习和勇敢尝试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