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
道无名而淳朴。它虽然微小,但天下没有能使它臣服的。君王若能执道而行,百姓将自觉来宾服。天地中阴阳之气相合,降下滋润万物的雨露,人们不须指使命令它,它就能自然地分布均匀。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名位。名位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明白了各自的制约,守好本位,就不会有危险。道存在于天地间,犹如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要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臣服。
【解读】
这一章有两个要点,一是讲统治者如能以道的法则治理天下,自然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戴。二是讲“知止”。道是“无名”的,而文化思想、制度是“有名”的。对于文化思想的提倡、制度的运用不要过分,要适可而止,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危险。因为道之作用,所以天地万物各适其性,各自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发展,从而各得其所,各尽其用,从而产生各自的名分,万物才得以井然有序而相辅相成地发展。
道德存在于万物之中,而万物也都受着道德的支配和调节。如果合乎了大道和大德,那么一切事情都会顺其自然,人民安定,天下大治。然而大道和大德到底是什么呢?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至于大道,我们始终没有办法用一个固定的概念去描述它,但道又确实是存在的,它大到无穷大,小到无穷小。如果非要用一个概念去为它命名,那就是“朴”字。尽管“朴”字微小精致,但谁都无法让它臣服,谁也不能支配它。相反,它却主宰着人类万物。
只要得道之人能够守得住这个纯真的朴,那么天下间所有的事物都会自然而然地为他效劳,为他服务。不仅如此,就连上天和大地也会阴阳相合,润泽万物。而百姓也不需要帝王侯公去下什么命令,就可以自然和睦,无私无欲了。
不过,人类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表现在什么方面呢?就是必须设立概念和名相。如果没有概念和名相,人们也就不能运用思维,也就不能认识事物了。所以,对于世间的每一个事物,我们都要先确定出一个概念和名相来,然后才能把这些事物以概念和名相的方式,植入我们的脑中,在我们的思维系统里运作。尽管人们确定的概念本身就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一直努力地接近最终的真理。所以,我们不能否定名相的作用和意义,老子也是如此。尽管名相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但是老子一直运用名相来认识事物。这是因为一旦离开了名相,老子就无法说话了,而我们也就无法领悟他的哲理了。
因此,当人类开始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制定出了名相和概念。不过老子认为,既然制定了名相和概念,就不要过于分别和执着于人们自己的认识。因为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一切都要掌握个度,要适可而止。如果在自己的认识的支配下走得太远,就会违背真正的“朴”,从而破坏自然的平衡,自然也将给我们降下灾难。
大道生出万物,同时也存在于万物之中。换句话说,就是天下万物生于大道,但又回归于大道之中,时时刻刻不偏离大道,这就好比那天下的千万条河流,尽管流向多有变化,但最终都会归于大海之中。
君王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也应该像那大道一样,善于接受天下万物。然而,人们都习惯于分别,都喜欢美丽的事物,而厌恶丑陋的事物。对于那些王侯公卿,如何才能让他们处于下方而容纳天下万物呢?如果君王爱憎分明,习惯于分别事物,百姓如何能够得到他们的庇护,又如何能够顺从依附他们呢?
因此,君王治理天下,就要像大道之朴那样善于处下,善于容纳天下万物,庇护天下万民,只有这样才能治理好天下,才能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天地黑白轮转,四时有序,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万物皆有其位,各有其归,天地万物如江河汇海,都要归于大道之一统。所以,作为天地间的人,就该法天效地,循自然之性,求自然的发展。因为只有符合道的发展之路,才是有前途的。
总起来说,老子在本章中由治身之道扩展到治国之道,辩证地说明了道与法的关系。治身之朴,指的就是治国之法。朴是自然的、纯真的,治国之法也必须是正义而神圣的,任何人都不能居于这个法则之上。治国者如果能够实现法治,天下万民将自然宾服。治国的法则在制定之初,具有详细而具体的内容条款。通过宣传学习,人们就具备了守法观念。那些不能遵纪守法的人,就要受到制裁。不过,得道之人制定治国法则,不是为了惩罚人们,而是为了规范、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从而减少犯罪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所以说,立法是手段,止法是目的,只有使治国的法则和道德结合在一起,并最终以道德取代法则,社会才会安定,天下才会太平。
人心不足,都爱争高争先。但事实上,无休止的物欲,只能让自己陷于无限的痛苦,难免祸患。岂不知天下地万物各有所属,别人的东西只是别人的,不属于自己的争取不来。所以,与其无休止地争取,做无谓的努力,不如乐天知命,知足知止,淡泊自得,活在当下,珍惜既有,乐享当下。
抱朴无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则物自宾而道自得也。
见其象,致其形,循其理,正其名,故曰名自命,则事自定也。因名命之,随事正之。故尧之治天下也,以名,其名正而天下治;桀之治天下也,以名,其名倚而天下乱。名不正,则人主忧劳;人主忧劳,则官职烦乱。白之顾益黑,求之而愈不得。
殉名者愈流愈下,逐末忘本,不知其返矣。故老子诫之。名者,不可驰鹜而不返,应知止而自足。苟不知止足,则危殆而不安。
知止不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