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读到一则有关华为5G的新闻:
备受关注的德国5G频谱竞标当地时间19日正式启动。针对是否乐见中国企业华为参与德国5G建设的问题,德国总理默克尔当天表示,不会因为一家企业来自某个特定国家就将其排除在外。
结合最近正在读的这本《认同》,感觉自己对“反对者”的应对认知也有了一次实例升级。
尽全力说服那些反对你的人,一般是我们在“反对者”浮出水面后最常用的应对方式。
然而事实上,即便你使用再多的说服技巧,相当一部分反对者仍然会坚持他们的立场。由于利益、性格、价值观等方面的原因,他们不可能被一点点说服技巧所动摇。但好消息是什么呢,你也未必非要从他们身上寻求认同感。
当你放眼全局,而不是只盯着冲在前面大喊反对的这几个人,你就会发现,在场的不是只有你们针锋相对的两方人马,还存在着相对中立的第三方。他们没有预设的立场,即便有也会随时产生摇摆,而他们的态度往往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比如,在美国总统大选时,特朗普和希拉里的辩论从来不指望说服对方,而是在争取广大听众,尤其是中间选民的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单位的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往往也是处在第三方的位置上。所以,认清推动者、反对者和第三方的权力关系。当第三方的态度足以左右成败时,你一定要把第三方作为寻求认同的方向。
有人可能会想,既然反对者这么碍事,那不让他们说话、挡在门外,是不是就天下太平了呢?
这样是不行的,且不说,你会不会在这个过程中丧失程序上的正义,更重要的是,即便勉强通过了眼前的决议,你可能并没有真正获得第三方的广泛认同。为啥呢?你想,处在第三方的位置,不仅会意味着他们立场相对中立,往往也同时意味着他们对你的计划无所谓,既不关心,也不了解。要表个态?没问题,敷衍地投上一票,或者干脆弃权了事。如果你的提议是这么稀里糊涂通过的,那等到计划真正实施起来你可能会寸步难行。等到你需要谁给你提供点协助了,你就发现他们一脸懵圈的样子,因为当初他们根本没搞清楚你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到那时候,你要想把他们挨个说服,难度和工作量可想而知。
所以,没有关注就没有认同,你需要把人们的关注点吸引过来,不是件容易事。好在有人跳出来反对你、抨击你了。你知道,但凡公开场合弄出点吵架的事,立刻会有一大帮人呼啦一下围上来看热闹。什么意思呢?反对者对你的抨击越猛烈,就会有越多的第三方前来围观——那些原本正在走神、开小差、昏昏欲睡的人们,突然打起了精神,觉得“哎,他们争得有点意思啊,那到底是这样好呢,还是那样好呢?”当他们开始了解情况、想给双方评评理,那就是你赢得认同的最佳时机。所以,你要以开放的心态欢迎反对意见,以公开讨论的方式吸引关注。
延展到前面那条德国5G竞标的新闻,华为和美国政府的对峙还在继续,众多第三方也将陆续参与其中,博弈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