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喜马拉雅发起一场“向知识致敬”的活动,很多课程都有优惠活动,看到梁冬的“梁注庄子”,试听了一下,觉得很喜欢,果断入手了。那时候,我有点讶异于自己的举动,曾经的我看到付费的课程,通常会绕道而行,心想网上免费共享的课程知识那么多,我为什么要选择付费呢?但现在的我想法不同了,既然你可以为自己喜欢的物品付费,为什么就不能为自己喜欢的课程知识付费呢?买衣服鞋子可以提升自己的形象,而购买自己喜欢的课程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不是一样的道理吗?不管是看得见的物品还是看不见的知识,其本质都是一种商品,而付费只是为了让你更懂得珍惜,也是对知识创造者的一种尊重。
我很惊讶于自己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也是一种金钱观念的转变,要学会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付费,不管是物品还是知识。而这样的转变最初是来源于自由写作空间,记得那时候看到冯蕊老师发的写作课程,心里就开始蠢蠢欲动,想要报名参加,但却又不确定花钱去上写作课是否值得。毕竟那时候刚找到工作,身上实在没什么钱,课程费用够我交大半个月的房租。但因为自己自己真的想学习写作,也相信冯蕊老师,所以最后还是下定决心购买了。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对的,不管是上课内容还是老师的态度都让我觉得很满意很用心。这样的付费课程让你的时间金钱得到尊重,也让发起者的劳动得到尊重,这也是对知识的尊重。
后来,我就不再抵触付费知识和课程了,自己觉得好的就会为知识付费。但其实很多人并不是真正在为知识付费,而只是在为自己的好奇心付费,看到各种各样的课程,觉得蛮有意思的,看到这么多人报名也跟着去报名,但其实并不是真正喜欢或者需要这个课程,所以就算付费了也不会去珍惜。在这个知识付费的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去选择呢?在为知识费用之前,你可以先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
这个课程真的是我喜欢的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只有真正喜欢一件事,才会心甘情愿投入时间和精力。而只有投入一定的时间,做出一定的努力才会有所收获。不管是参加一个课程,还是做一件事,都要以自我为标准,看自己的内心是否真正喜欢和热爱,不要因为别人都在做你也去做。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坚持和努力。
这个课程真的是我需要的吗?
有些人选择一个课程仅仅是因为喜欢和热爱,有些人是因为工作和生活需要。但有时候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我的工作和生活真的需要这项技能吗?如果换种方法能不能解决问题呢?
我能一直坚持下去吗?
选择参加一个课程,学习一项技能,要确保自己每天能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因为没有投入一定的时间和付出是不会见到成效的,也就是说参加这个课程就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参加之前要多问问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
如果这三个问题,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你就可以选择。那么参加课程以后,怎么让效益最大化呢?也就是说让自己的付出能到最大程度的回报。显然,这时候,输出就很重要了。输出是检验输入的唯一标准,在这个互联网知识浪潮中,我们每天都在进行大量输入,看各种各样的书籍和电影,订阅各种公众号,参加各种打卡活动,上各种课程,但是到最后发现自己收获并不多,甚至觉得浪费时间,这都是因为没有及时进行总结复盘并输出导致学习只是停留在学习这个阶段,而不能学以致用。
所以,在这个知识付费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学会为自己喜欢的知识付费,也要学会慎重选择自己喜欢的需要的课程,并且进行总结输出,确保效益最大化,这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尊重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