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星期三下午,总会过得很舒心,没课,闲呆一下午,晚上出来转转。学校南门出去,地铁站旁边就是一条夜市。
对于一寝室的吃货来说,夜市上最重要的当然是吃的了。每次去夜市,总是直奔深处那家锡纸花甲粉。向老板要份粉,然后再要个大白梨。粉和花甲肉都很滑很爽口,煮的不腻,清清淡淡,大白梨甜的刚刚好,最好是冰镇过的,喝一口大白梨,瞬间感觉连身后理发店放的嘈杂的网络歌曲也舒服了很多。
花甲粉对面那家卖煎饼烤冷面的也不赖。他家烤冷面酱汁多,煎饼料足,关键有一个爱说话的老板,从往铁板上倒油开始,一直说,今天生意挺好或者今天生意不好、顺便吹嘘一下自己家东西好吃。
每次出去上通宵,夜市是必去的地方。煎豆腐,炒焖子,然后来几串羊肉串,打包带走,然后在小卖部里卖俩老雪。在网吧里和小凯闷一个啤酒以后,开始抽烟发呆打游戏,然后第二天继续自己的并不怎么朝气蓬勃的生活。
小时候对夜市的印象,仅限于晚上火车站广场旁的各种地摊和烧烤。夏天的时候,天很热,只有晚上的时候人们才敢出来转转,那个广场是绝佳的散心的地方。广场上很热闹,老派的跳迪斯科的和新派的跳广场舞的大妈分成两波各自跳着,但是音乐会混到一起,于是迪斯科DJ舞曲和凤凰传奇伴着火车进站时的笛声一直响到很晚,在这么吵闹的地方吃饭实在谈不上美好享受,但是却有另一种独特的生活气息。
烧烤摊就摆在马路边,很长一排。木炭的烟和烤肉时的油烟混合着飘向高处,空气中都飘着烧烤味。吃饭的人就坐在后面黄河啤酒的塑料椅子上,桌子中间放着一大桶啤酒,然后一遍撸串一遍吹牛皮,喝酒的时候一定得划拳,西北人划拳声音很大,扯着嗓子喊,有时候为了一杯酒争半天。
路边就是车水马龙,蚊子围着灯转圈,大人的聊天声,小孩的打闹声,广场舞声,还有火车进站时喇叭里工作人员机械的声音,小镇中心的这个广场的夜晚很喧嚣,却又是不同于白天的喧嚣。
后来这些都消失了,城管说不整齐,不好管理。后来广场舞改到了俱乐部跳,人们也改掉了每天去火车站散心的习惯。
在东北,老雪这种东西不仅仅是一种啤酒,更像是一种彪悍风格的象征。雪花,加个“老”字。总感觉有一种很爽快的东西在里面。喝酒就是喝酒,两个人拿起瓶子,“走一个”,碰一下,然后仰头就喝,一口气喝完不带停的,先干为敬。
而在西北,喝酒就是让别人喝酒,划拳,砂锅,小拳,用尽心思赢,然后看着别人喝酒。小孩大人,没有几个不会划拳的,高中时候我们在教室里划拳,班主任正好碰见,把他都给气笑了。
夜市就好像是白天有序生活的反面,白天的人们为了生活而忙碌,晚上的夜市才是真正的生活,在这里可以踩双人字拖懒懒散散肆无忌惮地走,暂时的忘掉所有白天忙碌的事,和朋友吹牛皮扯犊子。
大概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一两个夜市吧
图片来自网络
微信公众号:开往小镇酒馆的末班车
ID,Mrgreen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