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刚看完电影《蒂芙尼的早餐》,本来是想找部睡前读物助眠,没想到很快入了戏,居然从头到尾刷了一遍。
很多经典老片以前都冲着推荐看过了,但都只是看故事、看颜值、看对话、看装扮布置,为真情感动,为失恋伤感,片尾曲唱完五分钟就忘了一半。
但今年一过,突然发现看懂了很多书很多电影,也看懂了很多故事和人心。遇到一部好作品,总是走着走着,就被猛然撞击一下。这种电流般的共鸣,内心的震动,就像某次吃辣吃到快昏厥,又猛地喝了一口热水一样,呛得人几乎失控。
很激动,赶紧上网去翻《蒂芙尼的早餐》的影评,希望看到一些直指人心更精炼完整的文章让人过过瘾,抒发一下。可惜一篇都没有。排前高赞的文章也只是记记流水账,结尾在皮毛上转悠了一圈就噶然而止了。
以前呢,一直认为名作里电影也好,小说也好,都是编剧作家们提炼(捏造)出来的故事,虽然取材于生活,但升华得面目全非,并不那么现实,可是今年我慢慢改观了许多。
《蒂芙尼的早餐》真的只是讲赫本扮演的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捞女吗?革命起义不是?创业不是?甚至科举考官不是?世人皆有欲望,所求载体不同而已,但都是阶层的改变。服务于自己的欲望,有的靠点滴累计,有的想鱼跃龙门。
在指指点点绿茶女想翻身的同时,问问那些把“风来了猪都能上天“的金句挂在嘴边的人,他们”贪”否?
当然,看影片时我第一反应想到的并不是这些,因为霍利在里面并没有体现出她多辛苦地追求和付出,她试图用婚姻改变阶层陪吃陪睡陪玩,这和革命流血和创业似乎又有本质的不同。但相同的,是她失败后的痛苦落魄,和孔乙己不同么?和锒铛入狱家破人亡的政治经济犯不同么?
好歹她身边还有个追求者迎接她回头,而那些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名字也将渐渐变成一抹尘埃。
她是幸福的,随时可以回头,猫也可以找回来,甚至所有观众都为她终于获得了脚踏实地的爱情而欣慰,这样的男才女貌又真心相爱,未来只需要她调整过度虚荣的心,一切就迎刃而解。
貌似是这样。
可是,有人真的理解她了吗?她的作家爱人又理解她了吗?她用尽全力冲破那段14岁婚姻的桎梏,出卖自尊和一切,衣着光鲜结交豪门,却在公寓中不敢添置家具,不敢给猫取名字,甚至给自己取了个新名字,也不时调侃不知道自己是谁,这种说出来都像是假话的话,却是她的心声。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机械地不知疲倦地努力着。最重要也最让人难受的是,霍利内心并不接受这一切,不肯承认现实,于是看上去让人觉得是个疯子,行为举止都没有逻辑,毫无分寸感,种种错位吓跑了正常的豪门,一心想嫁入豪门的女人,会大摇大摆为毒贩服务而不在意自己名誉吗?她却连紧张害怕金主跑掉的心思都没有。
这种与现实的隔离感,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重大灾害心理应激损伤,一旦产生,需要外界的帮助和小心呵护才能复原,但赫本是从小就流浪落魄,14岁就被迫嫁人,她的心结已经演变成了长期的心理应激损伤了,正如影片结尾男主说的,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牢笼里。这不就是佛学的我执么。
她只知道要乐观地傻傻地努力。每天貌似不知疲倦,其实完全是靠强撑,用没心没肺的幽默化解尴尬,偶尔伤感弹唱流露出她内心的无奈和悲伤,每次失恋故作坚强,其实内心千疮百孔,一次次的失望,像不像一次次的创业公司融资失败?她的心境,也许贾跃亭不肯承认自己有过,但许许多多消失在人海的创业者们,千千万万的北漂海漂深漂们,可能并不陌生,只是把自己联系上一个捞女的心境,没人愿意罢了。佛学禅悟说,发大志,立大愿,起大行,成大事,可是后面几句, 胸中又要空空荡荡的,不可有丝毫居功自傲之心,方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要旨。我们只是发大志立大愿,却做不到心中空荡荡,为物喜为物悲,强烈的我执,如何能获得平和幸福。
窗下的那首歌,是赫本当年不惜和导演闹翻也要强加上去的,剧中的霍利傻吗,疯吗?完全不,她只是无力到只能面具示人,时间久了也麻痹了自己。这首歌是许多迷茫中的人们的写照,依靠一柱蒂芙尼的光亮,把蒂芙尼想象成永远可以实现美好愿望的场所,作为自己的信仰和寄托。你我也许是依靠小时候一个场景、一段对话、一个他人不得知的小故事,就在心里埋下了一个种子。这些是我们一生的图腾。
看这部影片心理一直很难受,霍利每天歌舞升平衣着光鲜,但一点也不坦诚。不坦诚面对自己,不坦诚面对朋友,不坦诚面对现实,完全没有力量。这是在讲知行合一,知行不合一就是这样的状态,虚弱,尴尬。徐静蕾的男朋友黄立行就是个知行合一很好的例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离开放弃,果断从容,所以他幸福感很强。
影片中霍利穷怕了,怕爱情占据了她翻身的唯一的一条路。可我们也经常假设自己的人生中,处处是唯一选择。要生孩子,就不得不暂停事业,要事业,就不得不暂缓感情。演员周一围,最近被骂的很厉害,他除了轻视妻子,让人不舒服的还有他为了事业果断放弃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他怕公开对妻子的感情,怕事业和父亲责任无法兼顾,他潜意识里只能二选一,这一大堆的固化思维,就是他的掣肘。演员邓超也为了事业付出很多,也是个好演员,但他并没有不是个好父亲,好丈夫。观众的反应是最直接的,喜欢的大多是好的,对的,值得学习的。邓超们只是把实现目标的时间放长了一些,脚步放慢了一些,方法更加全面周到一些,于是皆大欢喜。
究其背后,都有很多观念在支撑。我们假设人生很快完蛋,就会慌不择路甚至不择手段,透支健康、精力、专注力,甚至放弃亲情友情爱情,去完成我们的理想。我们假设人生还可以慢慢来,过好当下,过好每天,做好工作,做好父母,做好伴侣,就一切都可以兼顾。这是中庸 。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难在于不偏不倚的度,偏则失衡。
霍利最后回头,回归现实,回归更实际的选择,从成功学上说,她这是对舒适区的妥协,是成功学倡导者所不能宽容的,既定目标,就要坚持到底。可是如果能离开焦虑区,始终保持在学习区,终有一天她也可能会得到她想要的一切,比如用她的美貌和品味拍广告迂回实现目标,做不了豪门,还可以变成中产。霍利最后才想明白,她追求钱财名利,其实只是为了保护她的安全感,不再对穷困潦倒生活恐惧。想嫁豪门想多了,让她误以为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拜金女。如果真的金钱至上,为什么在蒂凡尼店里她不让作家瓦杰克买更贵的礼物?瓦杰克既有女富婆买单,又刚成作家小赚了一笔钱,还有支票户头。影片其实早就暗示了,她追求的是稳稳的幸福,打毛衣煮羹汤为爱人戒烟的幸福。这也是我们很多普通人的选择困难症,我们明明是追求幸福,却绕了一个大圈子去创业追求大名利,为了那些上帝早早暗中标下的价格而买单。
一部西方经典,讲了佛家的我执,讲了现代成功学的弊端,讲了幸福要活在当下,讲了发大志立大愿也要放下一切,讲了知行合一,还讲了中庸。貌似讲爱情,其实讲了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倡导修复那些不偏不倚,追求更精确的中庸之道,实现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