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格
01 写作,是为了什么?
对这个问题,我的心底有两个声音。
一个纯粹的声音说,写作是自我的一种表达,是发自内心的兴趣和喜好。
一个世俗的声音说,如果写作能给我带来名气、声望,甚至是金钱收入,该多好。
一个纯粹的声音说,即便没那么多阅读量和粉丝,我也会一直写下去。
一个世俗的声音说,我在意阅读量、点赞量,在意能不能上首页!
……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对于写作,既纯粹,又世俗。
02 写作,意味着什么?
对我而言,写作是一种兴趣。
心理学中,把兴趣界定为“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换言之,兴趣是一件无论能力高低,也无论外界评价如何,我们依然乐此不疲的事情。
读书时,我喜欢晚上码字,熄了灯,再关掉桌上的台灯,一切都暗了下来,只剩下我和电脑屏幕。
写到投入的时候,我会忘记了周边的一切,仿佛完全失去了时间、空间和方位的感知。恍恍惚惚回过神的那一个瞬间,我会分辨不清楚自己身在何方,位于何处。
仿佛,整个世界都消失了,只剩下我自己和眼前的文字,还有无边无尽又一片虚空的黑夜。
后来,看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哈里的一段话:
当人们在专心致志地、积极地从事某种活动,并且忘记了时空和自己的时候,他们感到最为愉快和满足。
这种状态称之为“FLOW”(流动)、“聚精会神”或“忘我”的状态。
原来,我flow了。
工作之后,生活习惯规律了许多,很少熬夜写文,但那种忘却自我和时空的感受,却毕生难忘。
03 毫无功利心地爱一件事情,是什么感受?
讲真,这种感受,我不懂。
我喜欢写文,可内心的那个“小我”尚未舍弃贪念,总希望我深爱的写作也能给我带来一些些别的东西——也许是自我的肯定和进步,也许是他人的赞扬和认可,也许是外在的金钱和名声……
直到,我看到这个女人——薇薇安•迈尔的故事。
2007年的一个冬日,一个有钱有闲的美国小伙子花了380美刀买下了一箱旧底片,摄影师的名字很陌生,薇薇安•迈尔,一个在网络上搜索不到任何信息的无名摄影师。
这个爱折腾的小伙儿,把这些破旧底片扫描进了电脑,然后他看到了这些——
这一张张沉寂多年的精彩照片感动了小伙子,他开始寻找“薇薇安•迈尔”,她的故事也逐渐浮出了水面。
她是一个小保姆,在四十多年的时光中,用一台相机拍摄了150 000张照片。这些作品曝光后,引发了摄影界的轩然大波,她被称作“20世纪60年代的天才摄影师”。
可令人琢磨不定的是,她从未把照片展示给任何人看。如果不是为了被看到、被听到、被注意到,她为什么拍摄了这150 000张照片?
也许,只是一种纯粹的热爱,与俗世和功名无关,只关乎自己的内心和灵魂。
后来,这段寻找薇薇安•迈尔的历程被拍摄成了一部纪录片,百度上是这样介绍它的:
《寻找薇薇安》是2013年上映的纪录片,讲述了薇薇安·迈尔的传奇人生。2015年1月15日,获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我想,薇薇安在世的时候,应该从不会用“传奇”来形容自己的人生,但她的一辈子,有了摄影,一定是炽热而无憾的一生。
04 我问自己,什么让你坚持写作?
我喜欢记录,也喜欢表达。
我写日记,这个习惯已有十一年之久。我希望在未来的时光里,借助自己写下的文字,顺着记忆的痕迹,一点一滴回忆起过往的温馨和快乐。
人生太长,而我们又太健忘,有太多宝贵的细节遗漏在时间的长河里。那些温暖零碎的过往,无法回忆,只能再认。
我喜欢写小说,写得不多,那些主题各异的故事中,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影子或过往。
我还喜欢写一些类似于心理随笔的小文,分享这么多年学习心理学的感悟和心得。
我写得不够好,可当看到有人说,ta懂我的感受,这种刹那交错产生的共鸣并不亚于一份长远友情带给你的感动。
前些日子,写了一篇《即便在低谷时期,也请学着肯定自己》,有读者告诉我,这篇文章让她决定卸下自己所有的防备与伪装,和所有的负面标签,学着去肯定自己,在经验和阅历中不断提升自己。
看到我的文字能给别人带来这些触动,我是幸福而知足的。文字世界中所有短暂而真诚的相遇,就像是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写过的那段话,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触碰一个灵魂。
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如果,我的文章阅读量和点赞量都少的可怜,我会写下去吗?我会。
如果,我的文章永远不会给我带来那些外在的收益,我会写下去吗?我会。
那么,如果有一天,我的文章有了阅读量、点赞量,我会高兴吗?我也会。
我是肉身凡胎,很难舍弃自己所有的功利心,可我更不会忘记自己出发和前行的理由。
愿与同样爱好写作的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