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这篇文章与其说是给读者看,不如说是给自己重新梳理思路,规划一下以后的方向。
二月份参加头条的训练营,获得原创标和加V认证。兴奋过后,忽然发现同期的学员已经接二连三斩获青云,而自己还在边缘游荡,未免有些惆怅。
研读一部分青云文章以后,发现那些文章自己是真的写不出来。且不说文笔,基本所有的青云文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信息增量都特别多。
回过头看看自己的文章,干巴巴,像是风干了的大枣,更别说信息增量了。
颓废了几天以后,还是强打起精神重新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毕竟总是在同期学员中垫底这种事情是非常丢人的。
从今天开始,我将从最基础的开始梳理,算是给自己建个坐标吧。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参加进来,互相补充。虽然会浪费一些时间,但是欲速则不达,基础打好了才能更上一层楼。
因为我选择的路是以写书评为主,写书评的基础是书,所以今天从最基础的读书开始梳理。
一,读书究竟有用还是无用
按理说梳理思路不应该说这个问题,但是我想了一想,还是要说,因为写书评同样是给读者看的。
书评和影评受众不一样,影视剧是娱乐性的,受众更广一些。有的人看过电影了,感触很深,想出来找共鸣或者观点的碰撞;有的人是没看懂,想在影评中看看别人是如何理解的;还有一部分是还没有看,想了解某一部电影值不值得看。
不论那种情况,影视剧产品受众都是比较大的,其实看青云文章就知道,很大一部分是影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书评的数量也是比较可观。所以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读书有用还是无用的观念会影响着一个人是否会打开一篇书评。
个人认为,读书当然是有用的。
首先,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亲自去学习所有的知识。然而现在社会信息更迭如此之快,可能半年不学习都会觉得自己和别人差了一大截。
好在这世界上还有书,一本好书浓缩的是一个作者在自己领域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知识精华。虽然我们不可能因为读了某一本书,就会成为某个行业的大咖,但是起码我们会有一个比较精确的了解。
即便是哲学美学这类抽象性的书籍,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任何实际用处,但是它们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认知和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觉得读书无用的人,往往认为读书并不曾帮助他们解决过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读书是需要变通的,没有那本书能将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如果能,那就不是书,而是圣旨了。
书中的方法论需要读者辩证地接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改良,变通,应用。
说到应用,书其实只是一个工具,能干事、解决问题的终归是人,这也是同样一本书,有的人奉为至宝,有的人不屑一顾的原因。
读书有用与否,不在书,在人。
二,该读什么样的书
虽然书多到数不胜数,但是也可以说就三本:休闲娱乐的、理论性的和实用性的。
娱乐性的书也分为虚构和非虚构两类,像平常读的文学经典和网络连载小说、故事等等。非虚构的就如纪实文学、人物传记等等。
娱乐性书籍里青云最青睐的是经典文学,这类作品不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非常大的解读空间。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解读分析一部经典。
然而这类型的书籍也是最难写的。为什么?因为这需要作者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别人写出来了,读者看完以后频频点头:写得不错,还是蛮有道理的。你一写,读者连看都懒得看,因为你根本就分析不出来。
一是没有某方面的知识积累,二是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如果提炼出的观点地球人都知道,人家读者谁还看你啰嗦!
这就涉及到第二类书籍——理论性的书。
什么叫理论性,就是让你明白或者了解某件事,诸如概念、观点、思维等等。这类书籍并不注重实操性,它更注重知识本身的传递。
历史、科学、心理、哲学、美学、逻辑思维,当然还有其他的,这些书不会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实际产生的问题,但是如果想写出好的书评,这些理论性的知识必不可少。
懂心理学可以从一个人物的内心开始分析,写出视角独特又有内涵的书评;懂美学的可以从书的布局、构思、设定等角度解析,同样懂什么知识就可以从哪个角度去看一部经典。
什么也不懂,那也就只能是看看,可能有时候连看都看不下去,因为不了解所以无聊。想从经典里看故事还不如看网络小说更刺激。
第三类书籍是实用类。这类型的书籍更加注重如何运用到实际中去,也就是方法论。写这类书籍的书评如何解析概念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如何将书中给出的方法联系到实际。
这类书评好些也不好写,说好写是因为不用考虑太多理论的储备;说不好写是因为知行很难合一,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纸上谈兵的话读者一定能看得出来。
初学写书评的人往往都是从实用性的书籍开始写,当然我说的是像我这种理论知识欠缺的人。我写这篇文章也是给和我同频的人看,所以思路不能和上来就得青云的大神想比。
基于理论知识需要时间积累,我暂时的计划会以写实用性书籍为主,同时恶补理论性书籍,为写经典做准备。
预计下一篇会写如何选书和记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