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我们正处在一个春秋的时代,而今天大国玩的权利游戏,都是春秋玩剩下的
《读懂春秋 就懂了当下》这本书是小马连环所著,他是天涯煮酒论坛知名文史作家,素以老道、通俗、幽默的文字讲述历史,文风诡异多变,平中见奇。这本书,便是这样的风格,读起来引人入胜又轻松幽默,将波澜壮阔的春秋争霸史以郑庄公姬寤生为主线给串联起来了,读起来趣味性十足又通俗易懂。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利减弱,诸侯群雄纷争,小马连环将目光聚集在郑庄公身上,以他为主线,向读者铺展开了一段郑庄公的辛苦创业史以及创业过程中各诸侯国之间的权利游戏。脱去历史的外衣,郑、齐、鲁、宋等几个大国之间的博弈以及周边几个小国之间的关系其实和当下世界格局中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换时空不换本质。
这本书脉络清晰,人物描写立体饱满、故事情节丰富,虽然很多是作者自己想象描写的,但通过这种以孔子的《春秋》和其他史书为骨架再添皮加肉的方法,让那段遥远的黑白历史生出了绚丽的彩色,仿佛把那段历史就搬到了眼前,看到了城府深似海、心机重如山的郑庄公;礼仪口中挂,实惠怀中藏的鲁隐公;为人豪爽、不拘小节却爱面子的齐僖公;好色而惧内的卫宣公;寡恩贪利的宋庄公;年轻气盛的周桓王;迂腐迟钝的世子忽;骄傲率性的公子突…还有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鲜活灵动的故事和丰富细腻的情感内心。
这本书的很多故事都是在孔子的《春秋》或《左传》基础上进行想象描写的,就譬如郑庄公和他弟弟共叔段的故事。故事的开头是“庄公寤生,惊武氏,姑名曰寤生,遂恶之。” 短短的十五个字,从春秋时期每个字的用法和意思上逐个字的推敲,再根据对人性的了解和想象,就是这本书开头的背景故事,从小被母亲嫌弃不受宠的郑庄公经过了二十多年的隐忍和谋划,才有了《春秋•鲁隐公元年》中记录的一句话:“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短短的九个字,在讲究礼仪的鲁国人眼里,却是蕴含了他们对这点历史的点评,而这也是这本书比较有亮点的一个地方,让我们知道了孔子的“春秋笔法”是有多么的“春秋”。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我们来解释一下。
一,共叔段没有弟弟的样子,企图谋反,所以不用“弟”子,直呼其名以示批评。
二,郑庄公跟共叔段是兄弟争国,而段又自据其城,跟大哥如同两个国君,所以不用“征”,而称之为“克”。
三,不说郑庄公以国君的身份讨伐共叔段而称他为郑伯,是批评他有失兄长的职责,非但没有好好教育弟弟,反而故意放纵、精心安排,让弟弟走上造反的道路。
四,没有把共叔段出奔共这个结局写出来,是实在不好下笔。说大哥把弟弟逼到共城吧,对郑庄公不太尊重;说共叔段自个儿跑到共城吧,就对弟弟太不公平。
区区六个字,就包含这么多意思在里面,孔子写《春秋》的本意就是通过点评历史事件、评述历史人物来教育大家,但是这些历史人物毕竟是我们的先人,有些还是我们尊重的贤人,随便点评太不礼貌,所以孔子采用这种隐晦婉转的笔法表达自己的褒贬,后人也将这种笔法称为春秋笔法。
这本书里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后来楚国人的崛起,春秋时期,中原是文化政治中心,楚地为南蛮之地,楚人还被称为蛮子野人,因地理劣势经济落后地位低下,好几代楚国国君去中原开会都不被重视甚至被嘲笑,这激发起了楚国国君熊绎的斗志,知耻后勇、奋发图强,他率领楚人架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史称筚路蓝缕。经过好几代楚国国君的努力,后来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合上书,我作为一个在西安生活了快三年的江西人,也的确感受到了南北方人的一些差异。西安,八百里秦川,优越的地理优势让他们的祖先就不需要多么努力的去改变环境适应环境;而南方不同,山多水多,在现在那是风景好,而在古代也是野兽多不适宜耕种的地理条件。我们的祖先得勇于开拓、积极进取,才能更好的改变环境适应环境,时至今日,相对而言,南方人也是比北方人更具开拓精神,我想,兴许从书里的这段历史可以找到一些原因。
总觉得,读历史,能让人眼界更通透,也更虚心;看着那些光荣绽放载入史册的英雄人物也照样淹没在时间的滚轮中,化为史客笔下或轻或重的那么几笔,体会到在无涯的时间面前,我们都不过是匆匆过客,对于自然,对于时间,该怀有敬畏虔诚的心;春秋纷战,五国争霸,惊险刺激、险象丛生、波澜壮阔…,而当把这段历史浓缩到一本书里,作为旁观者清的读者看这段历史,则就像看一幅挂在墙上的地图,能有一个全局性的认识;再联想当今大国之间的权利游戏,其实都能在春秋这段历史中找到类似的影子,“以史为镜,方能明鉴”,人类的历史,真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大可治国,小可省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