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集》年龄大了多读读鲁迅

鲁迅先生的杂文,有一种穿越时间的力量,他去世八十年了,他的文章仿佛还在为我们这个时代发声。余华说:“小时候读他读不进去,到了三十五岁才读懂了鲁迅,才觉得他有多么了不起。鲁迅得杂文就像匕首像投枪,他有一双看夜得眼睛一支独笔。他得文章不仅与你我相关,而且往往戳在每个人得身上和心上。

论人言可畏》,当年的的阮玲玉事件,是媒体用一支笔把她写向了绝路。不过人家鲁迅先生没有做吃瓜群众,他出来替阮玲玉打抱不平。吃瓜群众像打了鸡血一样,她们或许没有阮玲玉那么漂亮,可她们说比她正经;有的没有阮玲玉的本领,但是比她出身高贵;说一千道一万还不是妒忌人家,见不得别人的好。自己在生活中饱受欺压,气没有地方出,找明星八卦绯闻来宣泄自己,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说白了,还不是我们人的奴性太重,这个奴性可怜,因为他是被压迫的,但又是可恨、可悲的,因为他又欺负比他更弱的人。这一点鲁迅先生非常伟大,现当今根本找不到鲁迅的影子,所以鲁迅先生成就了鲁迅精神,他并未走远,也从未走远。少当“键盘侠”,站着说话不腰疼,鲁迅先生并不是让你当愤青,他是想让我们改造自己,顺便改造这个社会。

《灯下漫笔》中,他说:“历史上的老百姓,在他眼里只有两种:一种想做奴隶而不得,一种是暂时坐稳了奴隶”。他拿自己举了例子,时局震荡,先生手中的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先生不能兑换现银,后来听说可以六折兑换,赶紧去兑换。后来涨到七折,就高兴的全卖了。明明自己吃亏了,反而很高兴。不过鲁迅先生善于思考,敏锐的感觉不对,这说明自己身上有奴性。说完之后,先生还说了“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最后一等叫“台””。其实这还不是最后,无须担心,还有比他更卑贱的妻子,更弱的子在。这不孔夫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段想打好,一杆子捅到底,直击要害,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灵魂。

《随感路三十八》,说的是我们缺乏“个人的自大”,只有“合群的爱国的自大”。鲁迅先生说的很清楚,他的“个人的自大”就是敢于用独立思考向庸俗宣战,一切新思想,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都是从这些勇敢者发端的。这种人多,就是民族的幸运。而“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躲在人群之中的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卑怯的宣战。这种人多,就是现在时髦的“太监化”的人多起来,就是我们民族的灾难。想想我们现在遭受的“口罩”之害,该给背后的利益“亮剑”了。

先生的文笔,就是照妖镜,能照出黑恶势力的嘴脸、社会的丑相;是大棒,棒喝民众的愚昧无知;是手术刀,医治一个病了的社会;是旗帜,时光,是一个时代的呐喊者。现在我们需要骂醒自己,有时间需要对自己动刀子,更多的时候是坚持自己的人生真理,活成一个“斗士”,为社会尽一点自己的力量。愿“口罩”远去,社会早日正常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