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陪大宝玩了一天。平日里总是忙来忙去,假期吗,时间是属于儿子的。傍晚下起了小雨,出门购物回来的我忽然想起,下雨了,儿子的五彩线是要扔掉的,于是乎,我站在门口,等待妻子解下儿子的五彩线。儿子自然是不清楚我还要出门,他突然跑了过来,把我的拖鞋放在了我的面前。
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我的大宝需要这样做,或者说这种行为完全是其自发的活动。我除了感动之外,更多的是惊讶,2岁宝宝的逻辑推理能力居然这样强大。因为我的拖鞋总是“消失”,我承认我的生活缺乏秩序。因此,每次下班回家我可能都要站在门口茫然片刻,以思考我又把拖鞋放到了哪里。大宝显然是记住了我的多次“茫然”,今天我站在门口,大宝一定以为他的笨爸爸又在找自己的拖鞋,于是就自己主动把拖鞋拿给了我。
这个过程显然凝聚了儿子对自己笨爸爸的爱,与此同时更让人惊异的是,这个过程里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思维运作。从看到爸爸站在门口发愣开始,这幅画面便在大宝的头脑中以闪电般的速度激活了过往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记忆,而这旧日的记忆又快速的成为大脑逻辑思维的原始资源,通过一系列自动化的归纳性推理,大宝得出明确的结论,即笨爸爸又在找自己的拖鞋,同时如果爸爸能够快点进屋,就可以把采购回来的好吃的更快的交给宝宝。所以,大宝立刻把逻辑推理变成果决的行动,将拖鞋拿给笨爸爸。信息提取、记忆复苏、逻辑推理、动机启动、行为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一气呵成。在这仅有几秒钟的时间区限内,人类最复杂的思维系统以近乎完美的全自动模式,画了一个闭环。
当然以上全是假设,属于纯粹的理性思考分析的结果,当然面对亲密关系,一切理性都是“迟到的”,因为在那一刹那,我已经被儿子感动的一塌糊涂。
这个端午节对于我来说一定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天之一,因为大宝主动给爸爸拿拖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