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同过去几年一样,2020给我的感觉是我做的太少了;尤其是我喜欢通过旅行的日期作为时间节点来回忆事情,这样在2019年的衬托下,2020就显得不怎么光彩。
但是2020又和过去几年不同,我觉得许多事情被踩下了油门,很多时候会意识到自己想做还没做的事情、工作、生活是分开的,所以为了做想做而没做的事情,就得更快地处理生活、学习、工作,这就是各种事情都被踩上油门的感觉。虽然回忆起2020时会觉得这一年过的很贫瘠,没有太多快乐时刻,但却是多多少少缓解了“做的太少”这种感觉。
在这样生活、工作、学习经常被踩油门的节奏下,大概还是有点收获不让我觉得一事无成:
一、少即是多
我有段时间说话特别喜欢扯很多东西,好像说得越多,别人就会越认可我,的确,对于认知一般的人,他们很喜欢听吹牛讲故事,以前搞读书会就很喜欢秀见识,被人捧的,我一度有种飘飘然的感觉。
但这是个双向的事情,我说的话在选择听众,听众也在选择信息发布者,如果你总是浪费他人时间,那些机会成本高,在意有用信息的人就会不乐意跟你说话,而你会陷于被捧的陷阱里,毕竟谁不想爽一点呢?
不是说我不喜欢被捧,而是我发现我没办法和那些最喜欢捧我的人一起进步,有段时间我会觉得,不秀心里憋得慌,秀了又觉得心虚觉得对自己没什么好处。
所以,不说废话,点到为止成了我去年的一个修行,目前看来收效不错,也筛选掉许多听众。这样,我可能不是那么喜欢跟人闲谈,但是愿意跟我认认真真聊天的人多了不少。
同时,不说废话还有一个好处,说太多废话,不利于自己一致性的达成,一致性就是一致的表达自己、不指责对方、不讨好对方、不与对方讲大道理、不忽视对方。毕竟大脑不善于思考,当你为了说而说,你就很难控制自己想到哪里去了,以及如何思考,别人也会容易觉得你是在为自己狡辩。
还有一个修行是挑出一门自己喜欢的事,做到圈子里最好。想做的事情太多,就容易三分钟热度,然后就容易放弃,放弃了一件事很快就会有下一件,很快你会变成一个善于放弃的人。
所以去年在做饭领域下了不少功夫,上半年产量喜人,二月一个月的新菜就达到60道,超过了2019年全年,也得到了不少赞誉,举办了cooking day,有了和朋友们距离更近的机会。但是常识不扎实,容易手忙脚乱的毛病还在,而且因为赞誉多了,人就不想离开这个舒适区。
所以以生日那天的cooking day为界限,我给自己立了规矩,我做了一道新菜,我希望自己能学到点啥,也希望别人和我聊天时,对方能从我这里学到点啥。下半年比上半年富足了,和朋友们聚餐更多,就更需要节省自己的时间。这样的背景下,我做的菜少了很多,但过程中对于常识、技能有了明显的提升,甚至还能理解文化——这才是我感兴趣的根本。
尽管不像之前的作品一样很容易被人理解,会得到很多赞誉,但整体扎实了很多。整个进步势头到年底,圣诞节的cooking day我做了8道菜,5道菜是初次上手,完全没有手忙脚乱的感觉,而且出品都能让我满意。从那之后,我就放弃在自家举办cooking day了,一方面是太累,一方面是我不再需要别人的吹捧了。
多一嘴,去年我还做上了小当家群的管理,但当初引诱我进群的人,厨艺没有本质的进步,还是在追求关注和赞誉,甚至时不时做出违背常识的魔改,叫人唏嘘。
我想了想我以前做过的很多事,其实沿着既有路线慢慢走就可以了,但是你在选择环境,环境也在影响你,但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情绪波动了,得失心重,患得患失,急于求成;要不就是希望被关注、赞美,太过在意被人评价,最终搞得意志消沉。这些搞黄的事,多半和人的心态有关系。
比如我申请微信号时,总想让新的账号关联到一些利益元素,又或者杂念太多,原本的微信号有不想分割出去的东西,而微信也决定着我的人脉圈,我就要拿自己的时间花在一些回报不高的个体上,最后又觉得愧疚,第二第三个微信号开始用的别别扭扭,后面也没好好用,直到这第四个微信号才下定决心去搞Judy Robinett的黄金人脉圈,155人的目标很远,今年的愿望是能把联系人扩充到80个。
这些事情本质和能力没多大关系,就是想得太多,太过奇葩,自己把自己坑了。当注意力回到内在,去想想少即是多,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二、Time is money
这句话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名言,也是柯南黑衣组织二把手Rum的口头禅,时间是一种很重要的成本,如果你想成事,只有当别人觉得从你这里获取的价值大于时间成本,才会乐意跟你去干。
而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做好money和time之间的切换就很重要了,对于自己要学会如何花钱,聪明地花钱可能是最省时间的事情了,比如你想系统的学习一门课,可能去买个专栏是最好的,而操作高级的人,比如我的一个上司,表面上看着抠门,但却能拿一份钱同时办几件事。而如果你手里攥着钱,却不肯花,还为此浪费很多时间比较性价比,本质上这不是追求性价比,这是个害怕失去的胆小鬼,是个格局问题。
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是“交互”,交互的本质是提炼价值,是最能考验节省时间能力的事情。这么说可能比较抽象,我经常用“要听人话”来概括,比如我买了一件东西觉得好,推荐给了朋友,朋友用了觉得好,又推荐一次,这个东西得到了两份背书,它的价值就被发掘和提炼了。人与人之间的来往都是一种交互,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比如你会向周围的朋友问“有什么推荐吗?” 比如你看到“李佳琪/薇娅推荐”就会两眼放光,比如你会更愿意和一些朋友来往,交换信息,这些都是交互。
这背后的本质是拿自己的信用做背书,有价值的东西会自己形成网络,这里的价值又包括很多东西,比如知识、方法论、消息、安慰等等。这背后通常伴随着广泛性降低,专业度提升,我已经看见了未来的社交圈,小群会分走大群相当的流量,并且提供频率和专业性更高的内容。
而这种价值的来往,又在筛选着来往的对象,就像第一部分说的“我说的话在选择听众,听众也在选择信息发布者”,这也是我推行“黄金人脉圈”理论的原因。所以不管做啥,要考虑我能从中获得什么价值,而我又能提供什么价值,而且是持久的那种。这些价值利用的好可以变现,所以聪明的人,不仅可以省下时间,还可以用自己的价值变现。
三、微小迭代
根据哈佛科学家的研究,人的大脑对于新知识的比例在16%时,学习状态是最好的,新的事物不至于多到让你产生焦虑,也不会少到让你觉得无聊。学习想要一口吃成胖子都不可取,人生就更加不可能,所以我们需要微小迭代。
比如在瓦特改进之前就有蒸汽机,但那时效率低、故障率高,他只是把蒸汽机改成了更有价值的样子,而特里维西克加入了高压的元素,让蒸汽机可以用在火车上;比如一个软件可能有几百万行代码,自然不是一口气做出来,而是项目经理让程序员产品经理的想法一点点变成现实。慢慢功能够多而且好用,就会形成壁垒。
对于人而言,微小迭代的堆积就是优势。
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而情感提供动力。微小的迭代,并且想象只能自己能得到的好处给大象动力是最符合感性大象的脾气和秉性的,利用大象的特点,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改变将非常困难。
一旦我们的某个行为获得了这种好处,它就会被保留到我们的生命里,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仍然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这个行为就是微小的迭代。
正强化是当你表现出某种行为时,通过增加你想要的结果,让你的行为更巩固。
而负强化是当你表现出某种行为时,通过减少你不想要的结果,来让你的行为更巩固。
人生、做产品、搞发明都差不多,都是分成足够小的可操作步骤,做微小的迭代,再沿着既有路线,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慢慢走就可以了,基本啥事都能做成。
四、选择
我一直相信,人可以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自由是一个角度。你盯着自己有得选的部分,你是自由的;你盯着自己没得选的部分,你就不自由。
想做的事情也会反过来塑造人的行为模式,以及人的心理,这是一个相互促进转变的过程。
在自己有的选的部分,聪明的节省自己的时间和其他成本,找出对自己和他人有价值的事情,可以长期输出价值,与人产生交互,这些都会塑造你,给你带来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