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样一段优美的文案,心生欢喜:“温度计在后知后觉中喋喋不休,山林道在叶红花谢里刚刚知秋,阡陌间在禾登谷熟时欣欣无忧,晴空上在鹰过祭鸟后依依恋留,日已南走昼不久,处暑处暑入清秋,昼夜长短是自然的心律,有暗有明,总不期而遇,万物枯荣是大地的戏剧,有落有收,看生命之旅。过隙白驹,一季仿若罗预,人生恍如须臾,亦歌亦曲,情仇不过离聚,故事几多唏嘘,会少雨,待再续,愿得心安一隅。”如此描写“处暑”,让二十四节气也有了万般诗情画意,仿佛刚从几千年热腾腾的历史文化中走出来!
今日处暑,上午烈日炎炎,下午的一场暴雨终结了挣扎的暑气,此时凉风阵阵,不得不感叹这节气真是准到不行,老祖先的文化真受用!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秋季的第2个节气,在每年公历8月22号~24号左右。“处”即终止,“暑”代表着暑气的终止,酷热难熬已到尾声,初秋渐次登场。终于,可以大声地和夏天说“再见”与秋天说“你好”!对于我们北方而言,处暑之后天气就要逐步变凉,昼夜温差会加大。正如王维诗中有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的季节,白天热,早晚凉,忽冷忽热,一定要注意身体,小心感冒。不过中午仍有持续的高温,要真正的凉爽一般需等到下一个节气“白露”之后。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处暑时分,老鹰开始大量捕措鸟类,但是捕获来的鸟儿它不吃,而是把很多鸟摆在窝前,就好像人类祭祀一样,态度虔诚,隆重异常。
“二候天地始肃”:“肃”即肃静、万物凋零之意,说明到了处暑时节,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萧瑟之气弥漫。董仲舒认为帝王的“庆、赏、罚、刑”要与四季变化相适应,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古人所说的“秋后问斩”正是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同时也借此告诫人们在秋季不可骄淫,要谨言慎行,反省收敛。
“三候禾乃登”:“禾”在古代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如“五谷丰登”。这个时候很多粮食作物开始逐渐成熟。古人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的基本规律,处暑时节,五谷各类农作物成熟,迎来万物收成之际。
古人追求顺应自然的雅致生活,每个节气都有祭祀和郊游活动。处暑之后,秋意渐浓,秋高气爽之际,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此时,也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民朋友还会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迎接丰收。在沿海地区,渔民们会举行盛大的开渔节,举行隆重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意味着渔业丰收。民间还有一些重要的民俗,如煎药茶,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用以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的祝福。
作为知名吃货,自然不会忘了美食。处暑节气,民间有吃鸭子的传统。因为鸭肉味甘性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北京至今还保留着处暑当天吃鸭肉的传统,白切鸭、柠檬鸭、烤鸭,做法多样,四处飘香。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还要邻里相送,讲究“处暑送鸭,无病各家”。当然,吃了吃鸭肉,吃梨也是至今流传后世的一个传统。处暑时节,秋梨应季,可以榨汁,可以炖煮,让孩子多吃梨,有清热安神的功效,对身体很有好处。当然,从处暑的养生角度出发,要少食多餐,忌冷饮不贪凉,随着气候渐渐干燥,要多吃点冰糖,沙参,银耳等滋阴润燥的食物。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秋意冉冉,充满希望,秋高气爽的时节,让人充满豪情;“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处暑秋来,晚风微凉,天地清明的秋日,愿你我有物暖身,有人暖心,余生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