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要想避免掉入超前消费的大坑,也很简单,你只需要:
1、合理的消费结构
有专家将消费分为三类:必需型消费、成长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
必需型消费,就是你要保证基本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消费。
所谓成长型消费,你去看与你专业、从事的职业相关的书籍,进一步的课程学习,锻炼身体,这些真真实实能帮助到你自我提升的消费,都属于成长型消费。
而享受型消费呢,你去吃好吃的,玩好玩的,衣服要买最贵的,车子要买最好的,这些东西只会让你一时爽,对你成长帮助不大。
当然,如果你是美食家、旅游专栏作家,吃好的,玩好的,与你工作息息相关,这当然另算。我这是对普通人而言。
必需型消费,这是肯定要消费的;合理的消费结构,应该加大成长型消费的投入,控制享受型消费的投入。
拿着屌丝的工资,过着土豪的生活,显然不合理。所谓活在当下,不管未来,基本都是自欺欺人的话,不要搭理。
2、设定存钱目标,提高个人储蓄率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街头随机采访路人,问他们:“什么时候,你会觉得有安全感?”
不少人回答:“银行卡有存款的时候。”
市场经济年代,钱就是最好的安全感来源。
没了钱,没了储蓄,你不敢生病,不敢请假,不敢辞职,如果上有老下有小,可能你还不敢死。活得累,活得战战兢兢。
所以,要想活得舒坦,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得存钱。
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要想完成一个目标,最好要把目标分段来实现。
所以,每年要存下钱,不要指望我前半年大手大脚都花光工资,到年尾吃土,再好好攒钱,这显然不现实。
正确的做法是,每个月争取都要存下钱,只要要存下你工资收入的40%到60%,才比较合理。
3、克制冲动消费,买前要深思一番
有很多朋友告诉我,现在的广告文案都写得太厉害了,看完了情绪易激动,手一抖,就下单买了。
但买完之后,其实自己也用不了几次,或者觉得并不是那么划算。
这其实就是“冲动消费”。
这种情况其实很好解决。你只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是真的需要它吗?买了它,我会经常用到它吗?它真的是不可替代的吗?
如果回答全是“yes”,那么好吧,可以买。
如果这还不行,你怕一时半会想不清楚,还可以花更多时间想嘛。
比如我,淘宝上买东西,都是先放进购物车,想了几天,觉得有些东西没必要,就剔除了。这套方法,让我省下了不少钱。
4、多培养点别的兴趣爱好
对于那种人生无趣,没啥爱好,只有买买买,才能带给他们愉悦感、幸福感的年轻人,我只想说:请多培养一点兴趣爱好啊。
看看书、锻炼做一下运动,多好啊。
尤其无论读书,还是健身,都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有投入就一定有收获。
而且书不一定要买贵的,甚至不一定要花钱买,你去图书馆借一大堆也行;
健身,哪怕你去健身房办一张年卡,只要按时去,那亏本的就是健身房,或者你嫌健身房还是收费贵了,自己跑跑步,打打球,爬爬山,哪一样不比买买买更健康?
或者你看还有什么兴趣爱好,多培养一点,分散一下注意力,让人生升华一下,有了更多的乐趣,才不至于专注于买买买上面。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你为了过高配人生,而超前消费,负债累累,买了无数你本来不是真正需要的商品,自以为是它们的主人。
其实那些没用的消费品,驱赶着你每日朝九晚五地辛勤劳动,你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全部在供养这些消费品。
谁是谁的主人?谁是谁的奴隶?还真说不定。
超前消费,你不是消费品的主人,反倒成了消费品的奴仆。
放纵物欲,从来不是自由,节制你的消费,你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