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是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它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墨西哥湾入口,由古巴岛、青年岛等1600多个岛屿组成,是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岛国。古巴岛因酷似鳄鱼,又被称为“加勒比海的绿色鳄鱼”。
这是网络上对古巴的概括,但对于一个鲜活的国家来说,这些描述远远不够。
1492年哥伦布航海发现古巴岛,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此后,美宣布对古实行经济、贸易和金融封锁。
古巴是一个封闭,但从未被停止观察和描述的国家,多少人对它充满好奇与想象。
战地记者刘骁骞,曾多次到过巴西,他试图把这个特别的国家当作一个观察对象,记录当下的气氛和人们的状态,把一个鲜活有生命的国家展现出来。
刘骁骞以深度调查报道见长,凭借四门外语和丰富的战地调查经验,曾深入巴西贩毒集团,探营哥伦比亚反政府游击队,曝光过南美洲“毒品银三角”可卡因生产链条等。
他先后9次奔赴古巴进行采访,亲眼见证了这个国家在短短几年之间发生的巨变,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如同亲眼见证一场来自弗罗里达海峡的飓风,掠过蔗田遍布的岛屿,从起风前略显沉闷的平静,到气势汹涌地过境,再到消散。”
这大概也是这部作品——《飓风掠过蔗田》书名的由来,这部作品在辗转多地后,终于被完成,得以出现在我们面前。
从卡斯特罗的葬礼,到参观海明威故居,再到巴西往事,既是对巴西的回忆,也是对自己在这片土地遍寻历史的追忆。
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哈瓦那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率领一批青年去攻打蒙卡达兵营,结果失败后被捕。
在大赦获释后回到古巴,又开展反对巴蒂斯塔统治的武装斗争,取得胜利后出任总理。
这个古巴杰出的革命家和领导人,去世后的追悼大会上,黑压压的送行人群铺满了革命广场,“一群群面目模糊的行人散落在通往广场的宽阔大路上,像是深蓝海面上此起彼伏的暗影,也像是归巢的群鸟”。
送行的队伍中有穿着校服的学生,也有军装打扮的年轻人,还有游客打扮的外国人,每个古巴人都是“一脸凝重,没有人流泪,但也没有人聊天,大家只是沉默地把目光投向不同的方向”,似跋涉千里的朝圣者,表达心中的敬仰与悲伤。
一个来自军事学校的男孩对作者说,“来这里悼念菲德尔,对我们来说非常痛苦。作为一个年轻的革命者,这不仅是义务,也是一种荣誉,是我生命中一件重要的事情”,由此可见,这位革命家在他的民众心中的位置。
最后,这位一生都在斗争的革命家,被埋葬在何塞·马蒂陵园,长眠于此。
他离开了,但是古巴人和生活在古巴的外国人还要继续斗争,“直到永远的胜利”。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特别提到了这片土地上孕育的电影,特别是独立电影。
从一部讲述同性恋艺术家与异性恋大学生故事的古巴电影《草莓与巧克力》开始,作者对古巴有了最初的印象。
在古巴,根据电影艺术与电影艺术局的相关规定,“独立电影制作公司”是不合法的,只能以“创作团队”的名义在政府注册。因为电影被认为是一项公共事业,而“独立电影”带有浓厚的资产阶级色彩。
独立电影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期的好莱坞,被“八大电影公司”垄断,电影的拍摄必须遵循非常严谨的“制片人制度”。
于是,一些电影人自筹资金,自编自导,拍出一些和商业电影截然不同的,更重视思想性的电影。
古巴青年导演卡洛斯·马查多·昆特拉,他的两部长片《游泳池》和《世纪工程》都是独立电影。
而古巴电影艺术与电影工业局为这些独立电影公司提供的协助,只是向国营公司争取到一些折扣。比如,拍摄团队在当地的住宿费可以便宜一点,或者是允许到一些特殊的场地进行拍摄。
古巴国际电影电视学院是卡斯特罗主持建设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也是唯一一所被中央政府撤销资金援助的。目前运营的经费,主要是来自拉美新电影基金会和多个国际机构的资助。
在有着多次古巴之行经历的作者看来,在古巴有一种景观正在消失,这是土生土长的哈瓦那人都未曾留意的。
那就是,外国游客在古巴会有一种时光冻结之感,他认为,这既是因为川流不息的老爷车的缘故,也源于一种残留的冷战氛围。
初到古巴,他常会在车窗外看到反美帝国主义题材的宣传画和涂鸦,也经常用硕大的宣传牌树立在蔗田里,在很远处都可以认出。
这些反美的宣传画,似乎总夹杂着一种逗趣戏谑的口吻,仿佛震慑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蔑视敌人就已经胜券在握了。
后来,随着美国和古巴试着正常交往,这些反美宣传画也变得越来越少。
如作者所说,“在这座革命的岛屿,新闻还未见报就已经旧了。太多的段落似曾相识,再激动人心的消息都很难用句号结尾。我仿佛能听见午夜时分印厂车间里传出的轰鸣声响,犹如黑暗中的一句句复读”。
在古巴这片领土上,后来还发生了很多事,无论是特朗普签署的美国对古巴新政策的行政令,还是古巴政府宣布正式启动货币改革进程,亦或者是古巴主席迪亚斯-卡内尔当选古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成为党内最高领导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将发生更多神奇的事情。
无论历史如何反复,还是被推动着向前翻滚,永远都将有新事发生,也永远都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