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童年?尼尔·波兹曼在书中阐释:“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但是,在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了主要的传播载体,文字主导着传播,成人掌握着文字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就出现了一道文化知识鸿沟,而这种认知的差距便催使着“童年”诞生。在这里,“童年”指的不是人类成长必须经历的初步阶段和萌芽阶段,而是指儿童群体与成人群体之间认知的差距所造成的知识量空白或是欠缺的现象。而从小听到大的,大人们常常说的“你还小不懂,长大了就懂了”,我想“你还小”的阶段便也就是指“童年”了吧。
那什么是童年的消逝?童年为何会消逝?波兹曼在书中阐释:随着电视的出现,理解电视的形式不需要训练;对头脑和行为,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电视不能分离观众;这也就使得儿童可以通过电视这一览无余的媒介了解认知到成人的世界,儿童被成人化,久而久之就弥补了所谓“童年”的认知差距。“童年”就自然慢慢消逝了。儿童懂得不比成人少,甚至还通过电视接触到一些成人世界里暴力色情的东西,这些都会给心智不成熟的儿童带来负面影响。波兹曼这里对“童年的消逝”的阐释似运用到了“涵化”理论,都注意到了电视媒介对受众认知的影响。电视媒介的兴起,信息共享壁垒被打破,儿童和成人可以共享一切信息,成人与儿童的界限逐渐模糊,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小孩普遍早熟、成熟的原因,从小便是在信息高度发达、传播门槛低的传播环境里面生活,了解得更多,认知面更广,久而久之理解事情就会变得偏成熟,丢了孩童本身的稚气。而儿童时期又是头脑思考比较活跃、认知欲望茂盛的时段,儿童对未知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与热情,而此时儿童接受到的第一的新知识与认知,对其自身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甚至影响一生,所以我觉得波兹曼提出的这一关于成人与儿童认知界限模糊、“童年”消逝的命题是值得去深思的。我想关于这方面的解决措施,美国在之后的97年实施的电视节目分级制度便是看到了这种现象并尝试着解决,而去捍卫孩子们的“童年”。
那我们要怎样去保卫我们的童年?波兹曼表达出态度是消极悲观的。但是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他认为,我们需要再一次的学习文字,需要再一次提高知识获取的门槛,这样我们才会为了获取知识而进行和印刷文字时代相似的学习过程,成人和儿童的界限才会又慢慢清晰,把“童年”慢慢找回来。但是科技是在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更兴盛,各式各样的信息更加唾手可得,人们果真能放下手中的手机来真正回归文字阅读吗?那我们在这样的信息爆发的时代,还能守住自己的童年吗?
18广电李秋丽
写于2020.5.27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