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会一起望向窗外,微笑、沉默、心绪不宁地望着那些可见的楼群与天空,此刻正因为黑暗显得更加寂寞。他们心照不宣地彼此吞咽,心情和缓片刻,但随后生出另一种急躁。
--《罗曼蒂克消亡史》
《罗曼蒂克消亡史》真的是一个很久远的名字了,看见了这本同名的短篇小说集才再想起来。在看《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时候我挺喜欢这个导演的。中国的年轻导演都有相同的特质,画面的色彩在极冷和极热两个极端义无反顾地发展,电影的构图和意象在别人眼里总有某某大师的影子。不过这片土地有太多迷人的场景和故事,足以让这些年轻人可以轻松地为自己的胡思乱想找到一个完美的叙事载体。
回到这本书本身。《女演员》《鸡》《罗曼蒂克消亡史》三篇是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原型。文字本身比不上电影精彩,看的时候让我不断地回忆起很多年前看过的电影的画面而没有太感受到文字本身能带给我的感觉。看过程耳的专访,他在电影片场的间隙写完了这些短篇,他也惯于这种提纲式写作。我是一个喜欢文字多于画面的人,更加扁平的东西能给我留下更多的思考和延伸空间。所以看的时候略微觉得遗憾。开篇的《人鱼》早在电影上映时就在公众号读过,的确是一个很适合在自媒体平台阅读的短篇,文章结构,节奏,情感都足够清晰了然。《皮囊的诗篇》倒给我一点惊喜。文章的主题和情感有胡迁的感觉(《大象席地而坐》的胡迁),所以我才有了开头这个中国新锐导演共享着相同的思想的感慨。我最喜欢这篇的行文结构,语句的重复,叙事时间线的重组,描写,都是非常标准的电影化。设计精巧的文字其实也能达到电影的效果。也只有专业的导演能写出这么电影化的短篇了,不得不说我很吃这一种文章,复杂的结构加模糊的主题。
上海是所有城市文学绕不过的意象。在很多的文学作品里面见过了太多的上海。史书下是波澜壮阔时代更迭,张爱玲笔下爬满虱子的繁华,徐志摩笔下是深情和苍凉,王安忆笔下是婉转和矫情,不同时间,不同人,见证了一个太复杂的上海。《罗曼蒂克消亡史》里面的上海有些冷。冷的第一方面体现在这些故事里面黑色的内核,暴力和色情这些激烈的情绪粗暴地涌出又消散。冷的第二方面体现于悲剧收场的结局。不过真实的历史的确如此,谁也最终没有在历史的大潮里活下来,都变成尸体几具。未来打算着写几篇文章关于自己读过的加看见过的城市,所以对于上海更多想写的就留待下次吧。
最后补一句,在我眼里章子怡在《罗曼蒂克消亡史》的角色和她个人真实性格更加贴合吧,一种棱角锋利和怯懦结合的矛盾体。
P.S.:距离我上一次写读书笔记已经是半年前了。想在最近把看过的八九本书的读书笔记都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