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和博楷聊到了,要坚持写日记,要加油努力。我说到了曾国藩坚持写日记,还拿给朋友看,让大家提意见,自己好好改正。他有一股韧劲儿,不怕失败,不怕受打击,从来没有放弃过。
博楷说,他努力是因为他笨拙,越是聪明的人才越不会努力呢。
是呵,他说的很对。正是因为我们笨拙,所以我们才要更努力。
最近学习《曾国藩传》,对他的这种坚韧,真的是异常佩服。也更加坚持走在育心这条路上。长此以往地把自己的心育好,岂有不能育好孩子的道理?
昨天五大在家庭群里发了一个小故事,说是小故事,其实也是自己身边的故事,大意是原来一个修自行车、电动车、配钥匙的西乡男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我们小城里买了房,娶了媳妇,生了儿子,人生苦尽甘来。后来城市建设,不允许他再露天街边摆小摊了。再加上他的住处被开发商看中,要盖大楼,他也梦想着拆房大捞一笔。结果呢,他的小屋没有房产证,开三轮太累太辛苦,总之,他就是觉得一切不如自己所愿,从此,开启了怼天怼地怼人的模式,每天扯着条幅,烧着黄纸在工地上骂骂咧咧,虽然开发商也赔补了他,但是,他仍旧觉得不够。总之,陷入这个小怪圈里天天如此。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时有。也许在多年前,我会习以为常,或者,我会嫌恶。但现在,我学会了思辨,如果他仍旧抱着一颗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无论是开三轮,还是赔补多少,他仍旧会过得平静而知足,甚至会觉得幸福而美满。可是,一切随着他的贪嗔而发生变化。
一个人,如果不读书,不学习,不反思,就无法提高认知,认知水平达不到,就难以纠正不良行性。人生也就无法有新的起色。
很多时候,人生的坑是自己挖的。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人贵有自知之明。反求诸其身。一切的一切,人生有任何的不如意不顺遂,要向内看。像旁观者一样,看看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仍旧不够好。
就像曾国藩,当他六次秀才不中,当监考老师指明他”文理不通“时,他不是怨天由人,而是接纳这个失败的结果,一切回归到自我,认知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不当,查找自己的原因,从根本处改正自己、提升自己。
所以,经过一年的苦学,他找到了作八股文的门径。他把自己的文章和他人的同题作文逐股对比,他总结于出自己的文章缺乏大局观和整体气势。经过苦苦反思, 一遍又一遍地查漏补缺,他终于悟到了怎么才能把自己的真知灼见,把道理讲通进透。反反复复地练习,终于在第七次,他考上了秀才。
说到第七次,我也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想当年,我考CPA,考了三次,没有过,我都考不下去了。人家竟然能连续考七次,还能如此镇定且勇于直面自己,这种抗压能力真不是一般的赞。也难怪他能带领湘军屡败屡战。一个有如此强大毅力的人,岂有不成功之理?!
也的确,人家曾文正在考中秀才后,第二年就中了举人。后面进士虽然费了些周折,但总归人家在二十八岁那年高中了呀。在明清那会儿,进士的平均年龄是三十八岁,人家绝对是年轻有为呀。
为什么秀才考得如此艰难,而后面举人、进士却相对顺利呢?
答案是:曾国藩的基础扎得牢,当他开了窍后,就能一顺百顺。
这让我想到了育心理念,学习经典如同盖房子,先打地基,地基越牢,楼层才盖得高盖得稳。
的确,因为他愿意下笨功夫,他愿意付出,有承担力,所以,他的抗压能力也更加强悍,或者说”逆商“也比较高。他不懂走捷径,不懂取巧,做事也就尽心尽力,坚持不懈,不留死角。相反,那些聪明的人,他们不愿意下笨功夫,他们怕吃苦,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就不牢固,结果就是走不远,房子盖不高。
所以,我们要学习,甚至崇尚这种笨。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水滴石穿,一步一个脚印,每天进步一点点,慢慢积小成高大。
不怕笨,不怕慢,就怕站,就怕东张西望找捷径。
总之,我会和我的孩子们,笨笨地走在育心路上,像蜗牛一样,一步一步向上爬。
加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