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中之脑”——当下社会的无数电影,书籍以及文章当中提到的词语。
这本身就是一个无解的循环题。
你不能够用严密的逻辑来证明你不是这个所谓的“缸中之脑”。当然你也可以认为你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你正处于这个“缸里”。就理论上来说,当这个世界上的科技达到足够高度的时候是能完全模拟出我们当下全部的生存状态以及思考模式。
所以呢,当下的我们无法明确知道自己是否处于“缸中之脑”的时候,我们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推理,寻找框架上正确的地方来不断进行逻辑上的推理,最终找到我们所想要的答案。
换句话说,只要你本身想要表述的事物能够在逻辑的层面上说得通,那么不管这个结论本身有多么的荒诞,那么就是符合逻辑的。
这也正所谓逻辑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前提。
当然,逻辑本身也不是万能的,当事物的前提,或者说框架的本身就存在矛盾,那么你不管怎么去推理都不可能有答案的。
这个就好像那个非常经典的问题,“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呢?”
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的不可能是存在于我们认知当中的不可能,是我们固有的框架让我们认为这个结论不可能,但是这件事情在逻辑上却完全不存在悖论。真正的悖论,来源于逻辑上的矛盾,当逻辑上完全无法满足在相同一框架下的结论,这时才能确定这个假设为悖论,才是完全不可能。
其实人类的认知一直都处于一个懵懂阶段,对于大自然,有着太多太多无法解释的事情。
当我们需要证明一个结论需要千千万万个解释的情况下,那么这个事情的本身就是不可知的。
正因为我们身边有着许多不可知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对一件事情下“不可能”、“肯定”之类的标签时,要先搞清楚这件事情的本身是否可知或者可以被证实。
这个世界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变化的,我们不知道的原因是在于某一些客观因素局限着我们。
这其实与上面提到的“缸中之脑”有些像,我们的本身所能够得到的反馈来源于我们的大脑,也可以说是我们的认知。
小伙伴们恐怕都看过那部非常经典的电影《楚门的世界》吧。
我们又如何去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不是来自于一场谎言?我们又怎么能够知道我们是不是活在上帝的游戏当中呢?
我记得文中提到了一个词,叫做“心灵”,有些人认为人类正是因为有了所谓“心灵”这种东西,才能保持自我的独特性。就像图灵说得那样,除非我们指定某件事,这件事是有思想的会做而没思想的对象不会做的,否则这个问题就是无意义的。
那么……假设了有一台人工智能,拥有与你一模一样的身体、思维、习惯,那么他人要怎么去分辨哪一个是真的你呢?
可怕的是,以上的设想在理论当中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毕竟人类的思维很有可能就是是由一系列复杂算法叠加累计而成的。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点,苦与乐……
苦与乐,能够与之进行对比的只有你自己,你无法用你自身的感受去衡量他人。
《庄子 秋水》当中有这么一段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这段大家都听过的话,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感官,每个人对于苦与乐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我举个例子吧:
同一个行业当中,或许你喜欢赚到更多的钱,而你的好朋友更想在公司当中表现出自己的存在感。
所以,我们打个比方,当你在日常工作中被领导表扬了,那么这时你或许会有些意外甚至是窃喜,但是你有很大几率下会有这么个想法,怎么不干脆多发点钱给我!就光这点口头表扬有什么用呢?这种情况下,你就算不会苦,但至少是不会乐的,对吧。
但是这个被表扬的对象换成了你的好朋友,他(她)肯定不会这么想的。
所以不管是苦还是乐,你所参照的对象只能够是你自己,没有谁比自己的感受更加能够体会。
接下来谈谈逻辑圈,书中所提出来的例子我一开始没有明白,直到我将整个部分的内容读完,才能够理解。
通俗来讲就是,法官站在了律师以及囚犯的那个“圈外”……
当法官提出这个所谓的“意外”绞刑的时候,他就知道了律师一定会推出这个没有一天是意外的推理,而当囚犯相信了这个推理的同时,法官不管什么时候处决囚犯,囚犯都是意外的。
这一点在私塾最后提到的那个纽康悖论,也是这个意思。当巫师处于A与B逻辑圈的外面,他所看到的东西自然就是,A与B最后有90%的概论两个箱子都拿走。
这也是最让人警醒的,用简单的场景归纳就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逻辑圈的第二个例子,让我想起了那个世界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不太清楚的小伙伴可以百度一下,甚至有根据这个实验改编的电影。
我认为斯坦福监狱实验就是在大的逻辑圈下的实验者偏见。
关于逻辑……只要能够将你所要表达的东西在通过的严密推算后依然能够说得通,那么就是符合逻辑的。当然,逻辑本身也不是万能的,当事物的前提,或者说框架的本身就存在矛盾,那么你不管怎么去推理都不可能有答案的。
这个就好像那个非常经典的问题,“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呢?”
认知、认知!
认知这个词基本贯彻了我整个在私塾的学习生涯,当你用你当下所拥有的思维框架去思考一件事情,甚至一句话,都可能不是它最初的想法或者意思。我再举个例子:
这么说吧,当你对你的朋友说:今晚我要吃饭。
也许你想表达的意思只是我今天晚上要进食。但是你的朋友可能会理解为,你今天晚上要吃米饭,而不是泡面、饺子、包子什么的。这就是当所处环境不同时你所认知的事物,跟别人可能会不一样的情况。同理,将这个故事所蕴含的含义带入到相同的那两个例子当中,你所能看到的东西自然也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