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读了这段话,我眼前好似看到了天津大鼓书一般,随着说书人抑扬顿挫的评弹唱,栩栩如生的把接骨医生的整个人物形象具体表现出来了。
这段话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写的《俗世奇人》其中的一个故事。平时看多了清新小文艺,现在读这本书,竟然感受到轻松愉快,妙趣横生。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在“俗”的上面。写的是俗人,他们做的事可不俗气,个个都是能人高手。冯骥才用一口带着天津腔的语调,活灵活现的把书中的十八个主要人物一一为我们道来。
你们看,这边厢有个天津卫挂头牌专门治断骨的苏大夫,还有个看牙不看人的华大夫,这两位都没有神医王十二能耐大;锅店街上有个看假画出了名的蓝眼,偏偏被人骗了去;念书的冯五爷心气高要经商,结果也是血本无归;有个爱喝酒的酒婆,卖酒的掌柜酒里兑水喝了没事,掌柜的良心发现不兑水了,酒婆就交通事故了;力大无边的张大力,举起了石锁却领不了赏银;专门靠手艺绝活谋生的刷子李、泥人张;贺道台,赛个猪崽,被人背后叫死鸟;会卖家产的蔡家二少爷,不能和他打交道;杨家二小姐瞎胡闹,剪了头发冒充男人;怀才不遇的青云楼主,和一位老外有了点故事;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就数绝盗最邪门;说了绝盗再说小偷,小达子偷窃反被偷;人说钓鱼凭运气,会钓鱼的大回凭的是能耐;天津卫土产的痞子叫混混儿,拔尖的要数刘道元;津门泼皮讲义气,且来看看皮大嘴、李金鏊和燕子李三;说了半天肚子饿了,走嘞,带您去吃狗不理和好嘴杨巴。随着这些活灵活现的人物先后出场,一幅天津卫的市井百态图鲜活热闹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市井之人有着各自的手艺,各自的性格,各自的特点。每个职业的人,都有对他们那份职业的尊重和执着。他们嬉笑怒骂,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令人拍案叫绝。
这些故事细细品读之余,还带着满满的正能量。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酒婆》这一个故事了。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描述她的原话:“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扭了——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赛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这一段读来妙不可言,酒婆这个人便跃然纸上了。文中说,酒婆虽然“衣衫破烂,赛叫花子”,但她“再打开这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从这里可以看出,酒婆每次来喝酒,从不赊帐,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骨气呵,她不会因为贫穷而让别人轻视她,能够安心地过着每一天。酒婆傲然洒脱,卖酒的掌柜唯利是图,以次充好。后来卖酒的掌柜良心发现了,不往酒里兑水了,可酒婆却偏偏喝醉了,出了门就遇到了车祸。这一结局真是辛辣讽刺,将酒婆和掌柜这两个对立面的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让人过目难忘。
这本书讲述的都是民国发生的故事,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三教九流,不管是奇人,还是凡人,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诠释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他们质朴而不低俗,简单而不庸俗,努力而不媚俗。冯骥才用情景交融,趁托对比的手法,将这十八个故事娓娓道来,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平凡,一种温暖,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这,不正是我们在当今紧张忙碌,急功近利的社会中所缺少的吗?有时候,我们是要读一读《俗世奇人》,让浮燥的心灵沉淀下来,好好体会书中的韵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