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好好读一本书了?
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阅读效率高的人有更强的学习能力。缺少阅读能力,会延缓我们自身的提高,导致我们失去晋升的机会,所以,阅读可以改变命运。
然而,在中国传统教育领域,我们并没有专门的阅读课程,而是将阅读能力的训练分散在语文和其它学科里面,导致很多人缺少系统的阅读能力训练,甚至不重视阅读能力的提升,将阅读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所以,在互联网信息繁杂、知识付费兴起的今天,阅读是一种稀缺并且有价值的能力。
这段时间,我阅读了一些关于阅读的书籍,也加入了一些线上阅读课。经过实践总结,对于刚开始进行系统阅读能力训练的人,我推荐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本书介绍
必须要强调的是,这本书不是美国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写的那一本,而是由轻阅读编写组编写,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
这本书介绍了一些基础的、科学的阅读方法,非常适合入门。与前者相比,这本书更容易被国人理解。
第一章对读书的“3W1H”进行分析,提出了磨刀不误砍柴工,开始阅读前,要搞清楚为什么阅读(why)、阅读什么(what)、阅读场所(where)和阅读方法(how)。其中,书籍的分类非常形象有趣。
【内容节选】
阅读之前,首先要明确目的,确定目标有助于阅读的顺利前行。
其次,选择合适的书进行阅读。合适的书需要切合阅读的目的,需要经过合理筛选最后选定,可以是一本,也可以是多本。
再次,选定阅读场所。这一点比选书容易得多,也被动得多。
最后,以合适的方法开始阅读,达到阅读的预订目标。这一步知易行难,也是整本书索要讲述的主要内容。
【内容节选】
第一类书如同主食,包括职业、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及其直接解决之道。
第二类书如同美食,不求针对人生的现实问题,却可以满足思想需求。
第三类书如同蔬菜、水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即工具书。
第四类书如同甜点、零食,用于娱乐、消遣,满足休闲需求
第二章介绍“阅读的层次”,不同层次适用于不同书籍,也对应着不同的阅读方法。其中,读书四问是一种四个层次通用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要保持积极主动的思考。
【内容节选】
美国学者、教育家艾德勒提出了著名的“阅读的四个层次”,即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即处于识字阶段的阅读,也称为初级阅读、基本阅读或初步阅读。这一层次的阅读要求认识文字并了解文字的意思。
检视阅读,即系统化略读,类似于学生时期进行的阅读理解。
分析阅读,即全盘阅读、完整阅读,也是能更好理解一本书内容的最好阅读方式。
主题阅读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方式,它不是针对一本书的阅读,而是需要阅读多本谈到同一主题的图书,也可称为比较阅读。
【内容节选】
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
作者通过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
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
这四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构成了阅读的全部经过。
第三章介绍“速读法”,速读并非一意求快,而是快速且高效(理解更重要)的阅读。通过科学的训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速读高手。正确的速读要求包括:保持高度专注、视读不声读、引导视线、身体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跳跃视线、拓宽和上下拓展视野、不要回读等等。
【内容节选】
要提高阅读效率,除了需要加快眼睛摄取信息的速度,还需要快速理解。理解是加工处理眼睛获取的文字信息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一步,书本上的内容才会变成自己的。阅读高手之所以称为高手,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在高速摄取文字信息的同时透彻理解。因此,速读本质上就是快速理解。
所谓“理解”,从字面意思来说,“理”既指条理,又指整理的动作,“解”有拆解、解剖之意。理解一本书,也就是顺着文字的脉络和条理进行剖析。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有效进行理解能力的提高练习。
快速理解需要我们充分调用自己的大脑资源,积极思考,按照阅读的进度,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前进。实际操作就是在阅读的同时将文章的脉络梳理清楚,明白作者的创作思路。这正是“理”的过程。
有时候,作者的创作思路并不利于读者接受,这种情况下,“解”的作用就更为关键了。也就是将作者的观点及相关依据从书本的脉络中拆解下来,按我们自己的思路再次整理成章。此时,我们不必在意是否破坏作者的行文逻辑,是否破坏作品的完整性,是否理解有误,也不必在意哪种思路更好,只需一切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将“书上的”“作者的”转化为“自己的”就够了。
第四章介绍“精读法”,详细讲述识文、解义、评论、应用的阅读过程。通过读书笔记、反复阅读、整理结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书籍内容和写书评等精读方法,才可以真正吃透一本书。
【内容节选】
如果读完一本书只是吸取了书中的知识,接受了书中的观点,那么,这些仍然是书中的,不算自己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只有创新,才是自己的。
学到了知识,把它换一种形式、按自己的理解存放在自己的记忆中,这就算一种形式上的创新,使知识变成了自己的。学到了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这也是一种实践上的创新,方法变成了自己的。接受了某一观点,联系自己的体验加以阐释,这也是一种创新,观点变成了自己的。不认同某一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详加论证,这更是一种创新,由他人的思考引发了自己的思考。
我们不能窃取别人的成果,也无法窃取别人的成果,阅读的真正收益,终究要靠自己创造。
第五章介绍“主题阅读法”,主题阅读本身包含各种阅读层次,要始终把主题放在第一位,以我为主建立语言环境和主旨,通过检视阅读找出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解决问题。
【内容节选】
在主题阅读中,不是“读者跟随书”,而应是“书跟随读者”或“读者引导书”,相应的“读书四问”也要由针对一本书变成针对主题,由“认识”变成“需要”。这是主题阅读有别于其他阅读层次的重要特点,其在后续阅读过程中也有体现。
第六章从写的角度入手,介绍不同体裁作品有不同的阅读方法。
第七章从效用入手,提出“阅读不是目的,只是工具”的观点,并介绍了“杠杆阅读术”和“RIA拆书阅读法”。
第八章讨论买书、借书、分享交流等与阅读相关的问题。
本书评价
事实上,我在阅读完本书后,采用了书里的方法,进行了一次“主题阅读”,选取了几本关于阅读的书籍,希望改进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其中,莫提默·J·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彼得·孔普的《如何高效阅读》、斯蒂芬·B·科特的《超级阅读力训练》同样比较全面,介绍了阅读的方方面面。但由于是外国人写的,翻译再好,中国人理解起来也有点晦涩,而且有很多练习,我觉得更适合作为进阶书籍。
渡边康弘的《高效阅读》介绍了“共振阅读法”,其实是一种以我为主,采集知识并且制定行动计划的方法。
克里斯蒂安·格吕宁的《超级快速阅读》更像是介绍学习方法,注重阅读的理解记忆,提倡制作视觉卡片笔记。
印南敦史的《快速阅读术》主要介绍“流水式阅读”,提倡利用序言和目录,从多本书籍采集精华、抓取重点。
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强调了读书笔记的重要性,提出利用读书笔记管理读书生活,真正吃透一本书。
对比之下,轻阅读编写组的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我认为是最适合中国人提升阅读能力的基础书籍,所以强烈推荐一读。
培养你的阅读习惯,现在就开始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