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运营日记Day1】
【字数】1861
001
从潜水旁观到认知觉醒
在没有开启社群运营学习之前,我对什么是社群的认知仅限于“一群人学习交流的地方”。通过《重新认识社群,开启你的社群运营之路》和《玩转社群必备基础群功能及工具教程》这两节课程的学习,我对社群的定义有了清晰的认知:社群=价值观(或主题)✖️(空间+社交),社群的核心要义是价值观。
以妈妈不烦商学院会员为例,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妈妈(女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商业思维能力,我们都认同妈妈是最值钱的……正是基于这些共同的认知,我们得以聚在一起,并将以创造不凡人生为目标,共同改变,一起前行。
刚参加绘本讲读训练营的时候,我对于妈妈不烦的社群运营做法是有些不耐烦的。因为觉得每天群聊的信息量太大了,一忙起来根本就应接不暇。但也因为不想错过重要信息,我还是会每天抽时间看一看。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看法和体验很快发生改变其实得益于两个群功能:爬楼电梯和群公告。
妈妈不烦的每一个群公告都是一样的格式,并且都会把重要信息放在中间部分,只要刷到群公告瞄一眼,就能很快找到每天的学习任务。而每当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错过直播和分享的时候,只要输入爬楼密码很快就可以搜索到相关学习内容。
正是看见了社群运营的规范以及处处为学员着想的细节,让我对逐渐对妈妈不烦的社群印象发生了改观、对社群运营官以及社群运营的工作产生了兴趣。我从一个喜欢潜水的旁观者,开始慢慢变得活跃起来,而且也很想去深入了解这个群体,这些人都是谁,他们为什么不惜时间不计酬劳去干这样的事,他们具体是怎么干的。
002
从认知觉醒到认知驱动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群,光是有共同的价值观是远远不够。
价值观这个东西,我理解就像一个望远镜,它能让你看得很远,但是它不能带你抵达远方。真正能带我们抵达远方的是航海图,而妈妈不烦社群所提供的内容,它的价值就是交给我们这样的一张航海图,甚至是教会我们如何去绘写这样的航海图。
正如薇薇糖在解析社群构成要素时所讲的:“我们一定要让我们的社群产生价值,输出价值,让每一位学员都能获得价值,价值才是我们能够提供给小伙伴们幸福感、满足感的东西。”
而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关键点也是在于价值。只有当自身创造的价值足够大时,我们才能别被别人强烈需要,才能参与到更大的社会交换中去,并得到同等的回馈。妈妈不烦社群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信息,就可以为我创造价值提供相应的素材。意识到这一点,我对社群的各类分享也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003
从认知驱动到思考行动
为什么要学习社群运营?
从大环境来说,在新在新经济时代,需要重新解构认知,获得发展。妈妈不烦的使命正是引领新女性,打开链接力,创造新经济。
从个人成长来说,我知道自己非常缺乏系统的商业思维,对底层逻辑的认知也是不够清晰的,知识点都也是零星和碎片化的,而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把它们严紧张地缝合在一起。我需要一个导师,我需要一个教练,我还需要战友,更需要一个试验场……以上种种,妈妈不烦的社群刚好都可以满足。
“所有的生意都值得再用社群做一遍”,我理解,所谓“营销”就是卖方的产品刚好满足买方的需求。而社群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促成买卖双方的交易。输出内容,服务用户,活动交互,这三件事情是有一个结果导向的,这个结果就是“成交”。社群的交互过程就是一个人从看到产品到成交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叫“aida模型”,也是副业变现课程所讲的“吸引我,而不是成交我”。
知识付费,请别人教你,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你情我愿的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有价值的人你愿意去交往,有价值的知识我愿意去付费。当然,知识付费是为我们觉得有价值的东西付费,而不是因为付费了,这个东西就应该对我们有用。至于在价值传递的过程当中,我们能学到多少,领悟多少,产出多少,跟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一定关系,更重要的是跟个人的学习实践密切相关。
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的商业打法,照搬全抄肯定是行不通的。所谓商业思维,讲的是底层逻辑的东西。底层逻辑是什么?底层逻辑是我们透过现象看到的本质,是原则性的东西,是久经检验的真理。社群运营也是同样的道理。社群的定义,社群的结构和三要素,以及价值产出等等,就是它的底层逻辑。而群公告、语音合成、海报制作、视频制作等等基础群功能及工具,是帮助我们更好取得成果的辅助手段。他们就像乐高一样的,可以随机结合,在不同的社群中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呈现。
至于怎样学习才能更快速地拿到成果?我的想法是:向上学向下教。向上学,指的是在妈妈不烦继续“打怪升级”。向下学,具体做法是把底层的逻辑方法分享给身边的人,加深记忆点。又或者从兴趣着手新建一个微信群来练练手,形成一套与个人品牌打造相适应的社群运营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