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的三部曲中唯一一部只能在网上找到的翻译本,前两部《寻路中国》和《江城》都已有简体本,已经被人熟知。
与后两部不同的是,这本新闻纪实题材的书,更加深入地探讨何伟在中国所见的“小事”。这些小事小地都不值得在这个每时每刻都在翻天覆地的时代中被记录,一对从西部乡村前往浙江求生的情侣,一个千方百计想移民的新疆人,一个被历史遗忘的考古学者,一个在深圳打工的年轻姑娘,他们永远不可能出现在杂志报纸上电视上,但在一个外国人的眼中,这是他了解的中国。在何伟的书中,我们又看到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一如那些甲骨文,汉字的每一笔一画都传承自那些甲骨上的字符,然而,我们却不能完全读懂它。
关键信息不是你写在文章里的那些,而是你没有写下来的。
在我们愿意相信的世界或者别人希望我们相信的世界里,总是覆盖着一层难以名状的薄雾。生活的复杂,不是简单的一个标题能够概括的。何伟既不想还原某些事实,也没有要澄清某些误解,他的表达更多的是呈现一份视角,一个独立的“观察者”,尽量站在第三个角度告诉你他看到的样子,不加评判。即便如此,很多他的意见还是不可避免地通过文字泄露出来,这点需要原谅,完美客观毕竟无法实现。
为了达到尽量客观,何伟做了很多顺藤摸瓜的访问。这些访问既没有新闻价值,也不能完全见诸报端,只能在他的书中,让他娓娓道来。对陈梦家的追寻,是本书的一大主体,贯穿始终。从听到这个名字开始,何伟敏感地博捉到了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价值。一个对甲骨文研究贡献极为重要的考古学家,在受难期间,自杀而亡。伴随他的故事,出现他的妻子、学生、助手、同行,这些人简单地几句话能概括陈梦家的一生,但确抹不去他人生中漫长的岁月。
他看起来面无表情,当中国人谈起那些不堪回首的记忆时,常常都是这个样子,所有的情感都隐藏在遥远的别处。
这是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对于历史文化的不够深入,和直接接触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原因,还是让何伟难以对这样的“面无表情”有所理解。这是一种从龟甲上刻“后十日无事”流传下来的文化延续,这是一种融合了多个民族、语言、宗教发酵后产生的反应。
有时你获得了更多的消息,知道的却越少。
你很难从这本书中去获得一些新闻,也不能确定是不是真的有所谓的全面真相。可还是无法磨灭这本书所带来的触动,就像你画了一幅画,总是想偷偷躲在旁边,听听别人对它的意见,对我们的历史和社会也一样,何伟提供给我们的是既不偏激又能有文字愉悦的体验,这种体验没有刻板的印象,也抛开传统的说教,平淡的叙述才是最真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