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清代〕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创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写就巨型组诗。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是年,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龚自珍是清代文学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卓越的文学天赋。在他的《己亥杂诗·其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巧妙地运用描述和对话,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深度的情节,以及令人难忘的主题角色。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解析这首诗,探讨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主题,以及龚自珍如何通过巧妙的文学技巧为读者创造了如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离愁别绪的描写
在《己亥杂诗·其五》中,龚自珍以浩荡的笔墨描绘了离愁别绪。他写道:“浩荡离愁白日斜”,这一句立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离愁情绪的氛围。白日斜阳,似乎暗示着离别的不舍和别离的苦楚。这个情感是如此地真切,读者也不禁被卷入其中。
离别和希望的表现
诗中的主题角色似乎在离别面前毫无退缩,他指着东方,决心前行,即便前方是未知的天涯。这个角色代表了一个充满勇气和决心的形象,面对离别和未知的前途,他仍然坚定地指向未来。这个形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尽管离别令人痛苦,但仍然充满了希望。
生命的轮回与希望的抚慰
另一方面,龚自珍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对生命轮回和希望的理解。尽管落红凋零,但它并不是毫无情感的,因为它将化作春泥,滋养着未来的花朵。这一句意味深远,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哲理,表现了对生命不朽和希望不灭的信仰。
通过精湛的文学技巧,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创造了一个深情厚意的情节,以及富有哲理的主题,这一切都深深吸引着读者。他的诗歌既抒发了离别的苦楚,又展现了希望的明媚。这首诗如同一幅艺术品,令人陶醉,让读者在其中得到如临其境的阅读体验。龚自珍的作品永远流传,因为他不仅创造了美丽的文字,还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