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七·三五】
原著:袁 枚 注释:陈 立
从古讲六书者,多不工书。欧、虞、褚、薛,不硜硜于《说文》、《凡将》。讲韵学者,多不工诗。李、杜、韩、苏,不斤斤于分音列谱。何也?空诸一切,而后能以神气孤行;一涉笺注,趣便索然。
六书,音liù shū,首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清代以后一般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以及后世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是一个完善周密的条例。它对于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它能够予以充分说明,并对汉字的演化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六书理论”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创见。
工书,指擅长于书法。
欧、虞、褚、薛,指初唐四位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南朝陈黄门侍郎欧阳纥之子。隋炀帝时,欧阳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投靠夏王窦建德,授太常卿一职。武德五年(622),归顺唐高祖李渊,授侍中,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受封渤海县男,主持编撰《艺文类聚》。贞观十五年(641)去世,时年八十五岁。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这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与欧阳通合称“大小欧”。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代表作包括: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会稽郡(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依附于夏王窦建德,授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虞世南善书法,曾亲承智永传授,又得王羲之笔法。其笔致圆融遒劲,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不外露锋芒。后世将他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其与欧阳询、褚遂良为“初唐三大家”。其诗作多为应制诗和乐府。此外,虞世南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原有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后人辑录有《虞秘监集》传世。
褚遂良(596—658或659),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唐朝宰相、政治家、书法家,弘文馆学士褚亮之子。出身河南褚氏,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期,追随西秦霸王薛举,担任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得到唐太宗重用,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累迁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与司空长孙无忌同受遗诏辅政。唐高宗继位后,升任右仆射,册封河南郡公,历任同州刺史、吏部尚书,累迁右仆射,参知政事。反对册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于任上。神龙革命后追赠右仆射,谥号“文忠”。天宝六载(747),配享唐高宗庙庭,累赠太尉。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河东薛氏西支)。唐朝大臣、书画家。曾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等职,封晋国公。唐玄宗即位后,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人密谋政变。薛稷因知情不报,亦被赐死于狱中,享年六十五岁。工书法,师承虞世南,与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善绘画,长于人物、佛像、树石、花鸟,尤精于画鹤,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形貌神情。杜甫曾见其普赞寺题额三大字,笔势雄健,有《观薛少保书画壁》诗赞云:“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骞。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薛稷还具备很高的文字才能,“文章学术,名冠时流。”《全唐诗》中共收录其作品14篇。有《信行禅师碑》等少数作品传世。
硜硜,音kēng kēng,释义:1、状声词。形容石头互相撞击的声音。《史记·卷二四·乐书》:“石声硁硁以立别,别以致死。”2、鄙陋而顽固的样子。《论语·宪问》:“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说文》,《说文解字》的省称。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字典、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说文解字》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年间,成书于汉安帝建光元年。北宋雍熙三年(986)进行校勘并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内容上共十五卷,前十四卷为文字解说,第十五卷为叙目;结构上按部首编排,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说文解字》作为中国最早的字典,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开创了部首检字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凡将,指《凡将篇》,汉·司马相如编撰的字书。《汉书·艺文志序》记载:“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现已失传。
韵学,又称音韵学、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声,或者叫声母,也叫子音。在汉语中,声母特指一个音节开头的音素。而中国古代所说的韵,和韵母却不是一个概念。韵的来源是格律诗的需要,可以在一起押韵的字就称为同韵的字。同韵的字未必同韵母,这是因为押韵的时候是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可以押韵,韵头纵有差异,也可以不论。同韵母的字又未必同韵,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中国格律诗的押韵,光韵腹和韵尾相同尚且不够,关键的一条是声调还必须相同,这样不同声调的字就不可能同韵了。所以,我们在提到韵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认为它是指包括韵腹和韵尾以及声调加在一起的一个概念。
李、杜、韩、苏,指李白、杜甫、韩愈、苏轼。
斤斤,音jīn jīn,本义指形容明察、看得很仔细清楚,引申为琐细。指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诗经·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分音列谱,音fēn yīn liè pǔ,分音,原义为些许音讯。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十二:“执袂分别已三载,迩来寂淹无分音。”但从本条诗话上下文联系解读,此处的分音,应该是区分辨别音韵。列,指安排到某一范围或某类事物中,如收列。谱,则是指某种范式,如棋谱。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分音列谱,在本条诗话中的意思是,区分辨别音韵,以适应诗韵词谱的要求。
空诸一切,音kōng zhūyīqiè,亦有作“空诸所有”。原是禅宗偈语,意思是把一切都看空,一切都抛弃。诸,此处代词兼介词,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列子·汤问》:“投诸渤海之尾。”(=之于)。《论语》:“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孟子·梁惠王上》:“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乎)?
笺注,音jiān zhù,即给古书作的注释,亦作“笺释”。唐·韩愈《施先生墓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现在的笺注,一般是建立在对前人研究基础的深入了解之上,注释中常提到前人的意见,对其进行补充订正,分辨剖析,而且比较侧重对原文中典故、词语出处的考证。
索然,音suǒ rán,指毫无兴味。常用词索然无趣。唐·杜荀鹤《长安春感》诗:“出京无计住京难,深入东风转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