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胖曾在《逻辑思维》中讲过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之间的故事,很有趣,也很值得深思。故事大意转述如下:
魏征是唐太宗的进谏大臣,总是给唐太宗提意见,并且意见往往很尖锐很直白。有一次,魏征把唐太宗给说急了,他非常生气,回到后宫大发雷霆,说:“我恨不得杀了这个乡巴佬!”
魏征在辅佐唐太宗李世民之前,是为唐太宗的政敌太子李建民服务的。曾多次建议李建民杀了李世民以消后患。李世民知道这事,所以当他坐上皇帝宝座后,就把魏征招来当面质问这件事。魏征坦然地说:“当日皇太子若听我的劝告,哪会遭逢今日之祸?”魏征话之尖锐直白,明显地告诉唐太宗,我不怕得罪你,但唐太宗李世民居然“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让魏征做了大官。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明的皇帝之路,是在杀兄害弟,逼父亲李渊退位后登上皇帝宝座的,在当时是被天下人诟病。李世明登上皇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洗刷罪名,证明自己的雄才大略和合法性,而魏征来自对立阵营,豁免他,可以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宽容和胸怀,证明自己是一代明君,并且可以利用魏征的话证明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
魏征也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知道,要想在李世民手下活命,就必须给自己找到一个活命的支点,就是成为李世民的工具,让自己这个工具为李世民所用,帮助他显得像一代明君或者成为一个明君。
魏征首先向李世民解释什么是“良臣”,什么是“忠臣”,二者是有本质差别的。能让自己获得美名,辅助君主获得尊贵的声誉,子孙相传,福禄无疆的臣子是“良臣”;而自身遭受杀戮之祸,又让君主背上陷害忠臣的恶名,使“小家”和“大家”都遭受损失,只留下空名的臣子是“忠臣”。言外之意,我进谏,你不爱听,杀了我,我成为“忠臣”,咱俩皆输;你不杀我,我成为“良臣”,咱俩皆赢。
这就是政治家之间的较量,是政治家的一种智慧和胆识,是一种平衡的力量。在利益面前,找到彼此平衡的支点,大家都努力维护这个支点,彼此达到双赢的局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努力寻求平衡的支点,彼此互惠互利,达到双赢或多赢。
资料来源:逻辑思维
(20180707更新24)
无戒90天训练营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