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一些重要问题释疑
第三节 赵德芳之死
赵德昭自杀,源于赵光义一句半是嘲讽半是恐吓的话语,他的死多少与赵光义有点直接关系,而赵德芳的死,后人也将怀疑的目光盯向赵光义,就没有丝毫道理了。
后人为什么怀疑赵光义和赵德芳的死亡有关系,原因很可笑,因为赵德芳死得太早了,而且正史没有记录他的死亡原因。
《宋史.赵德芳传》篇幅非常短,对赵德芳的死亡描述极其简要:“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
“六年”是指太平兴国六年,即公元981年。真正的死亡原因,其实就两个字“寝疾”!所谓“寝疾”,是指生病后不能起床,也就是病重。怎么生的病,什么病因,病了多久,一概没有说清楚。
有人就开始联想了:赵廷美因为赵光义故意打压,死于房州;赵德昭因为赵光义逼迫,死于自杀。赵德芳怕也是赵光义暗中害死的吧?所以史书不敢明确记载,赵光义目的就是消除继承人的潜在威胁。
这种猜测,纯属牵强附会、无中生有,故意栽赃抹黑赵光义,不是公正的历史态度。
首先,赵光义即位后,为政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即位后第一年公元977年,除了安葬赵匡胤,其次便致力于文化建设,正月开科取士,三月开始,命李昉、扈蒙等人编纂《太平广记》和《太平御览》两部大书。第二年致力于收复臣服的割据势力,公元978年四月,收福建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五月收浙江吴越国钱俶,其后便着手北伐。北伐回来一年多才与赵普联手,打算开始发动打压赵廷美的行动、为儿子继位铺平道路,此时已经是公元981年九月。而赵德昭死了两年,赵德芳死了半年。
其次,赵光义有多位儿子,作为侄子的赵德昭和赵德芳,根本不是皇位继承人的威胁。他们想竞争皇位继承人,首先就过不了士大夫这一关。
这里面也有例子,比如十六国时期的成汉皇帝李雄,自己本来有十多位儿子,他偏要立哥哥李荡的儿子李班为太子,群臣普遍反对,李雄的叔父李骧和司徒王达最激烈,李雄不听,结果,侄子李班即位当年,就被李雄的儿子杀死。
所以,即使赵德昭、赵德芳活得再滋润,在赵光义众多儿子成年的前提下,只要赵光义不同意,他们两人想获得皇位继承人资格,一丁点儿机会也没有!
最后,古代皇室成员夭折、早逝的现象,实在太普遍了。
我们来看赵光义的九个儿子,老大赵元佐疯了后,赵光义看好老二赵元僖,公元992年十一月的一天,赵元僖早上入朝,在殿中坐了一阵,感觉不舒服,便回府。回去之后,赵光义接到奏报,赵元僖病情转重,赵光义急忙赶到他府上探视,赵元僖已经奄奄一息了,赵光义喊他,他稍微能回应,片刻之后就薨逝了,年仅二十七岁。赵光义痛哭不已,追赠他“皇太子”。
老二赵元僖死后,公元995年八月,老三赵恒被立为皇太子。按照谁获利谁有嫌疑的说法,赵元僖死得那么突然,是不是赵恒派人毒杀的?能这样看问题么?(赵元僖之死,<长编>第三十三卷记载他误食了食物)
宋真宗赵恒有六个儿子,四个儿子出生后夭折,另外就是赵祐和仁宗赵祯,赵祐于公元1003年九岁薨逝,仁宗于公元1010出生,成年后即位。赵祐的死,我们能说仁宗生母李宸妃害死的,还是真宗赵恒皇后刘娥害死的?能这样看问题吗?
后汉高祖刘知远有三个儿子:刘承训、刘承祐、刘承勋。刘知远特别钟爱长子刘承训,把他作为继承人培养,公元948年,刘承训突然死了,时年二十七岁。刘知远悲痛欲绝,不久也死了,之后由刘知远的次子,也就是十八岁的刘承祐继承皇位,按照谁获利谁有嫌疑的观点,是不是刘承祐谋杀了哥哥和父亲,以谋求皇位呢?否则哪有那么巧合?能这样无端怀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