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6
031--035/5篇
本期题目 031 信,信不信由你
032 戏说高帽
033 鸡鸣三更话时机
034 改过何待来年
035 绝技与留一手
世相杂说
031 信,信不信由你
此信,非信函之信,乃信用之信也。
古训:仁义礼智信,信为立足之本。
人称:东方人两者初交往,常怀戒备之心,牢记老祖宗遗训:“防人之心不可无”。西方人则不然,先信之,然后在实践中检验之。据说此乃东西方文化差异之一。
老外待人之道究竟如何?鄙人至今尚无亲身体验,不便妄加臆测;既以国人而言,也未必尽然。古之载以书者多矣!随手拈到一例《童子拾樵》。大意为:众童子拾樵于道,相约:见樵,先呼者得之,后毋争。行中,相互笑语戏狎至欢也!有芥横于道,其一先呼之,然众童子相争挞击而致伤。信而有约,约而无信若此。
今人无信者甚矣!近见报载:一群冒充大学生之团伙,或以失窃困于途,或以高考得中无力深造等由,赢得路人慷慨援手。行骗居然频频得逞,受害者多为女大学生。还据报载:某公先富,热心公益,引来几十位求助者,其一一慨然允之。日久,萌生实地考察之念,孰料,访问几十人,竟无一真贫者,其受伤之心境可想而知。人心叵测竟一至于此!即便小心如在下者,终因信人太过,防人不足而蒙受某公司坑骗之苦,至今犹未脱困境也。
田子曰:噫!约而尚且无信,况无约呼!世上利甚于“芥”者多,而时下无信之徒众。若言:“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似有偏激之嫌;要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则常闻“挨刀”、“中套”者经历。然则奈何?为今之计,愚以为:待人可示之于诚,识人则不必急于信。
信,不信由你!
文章难寻写作具体日期,但知必在2014年8月结集前
世相杂说
032 戏说高帽
幼时偶入寺庙,见黑、白两无常头戴高帽,面目狰狞,稍悟:“高帽”者乃小鬼戴之。
及长,适逢“浩劫”时代,人妖颠倒,明明是人,然“高帽”一戴则成“牛鬼蛇神”。再悟:“高帽”何使人变“鬼”。死鬼,人“鬼”戴高帽,都系他人为之,自己均属无奈。然则,古往今来喜戴高帽者却不绝于世。善送人“高帽”者盛行其道。此“高帽”者,乃俗称以喜人面谀者是也。书载:某京官将外仕,往别其师。师嘱“外官不易为,宜慎之。”某不以为然曰:“备高帽一百,逢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也。”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某叹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闻言点首不已道:“汝言亦不为无见。”某备高帽未及出城只剩99顶。以吾观之所备百顶犹恐不足。
今人处市场经济下,交际广泛,经营意识强烈,“搞大”之风日甚,只须稍加留意,便可见喜戴高帽者众。君不见,随便在党内生活中“但听官阶名,少闻同志声”,遑论官场与市曹。
田子曰:《三字经》言“人之初,性本善”,吾道是:喜闻好话当亦是人之本性,否则便无“忠言逆耳”之说。不过,“高帽”送戴之风倘若于平头百姓间尚无大碍,倘盛于官场则为害匪浅。至于有形之高帽,乃辱人之举,当万不可再为之。
文章难寻写作具体日期,但知必在2014年8月结集前
世相杂说
033 鸡鸣三更话时机
公鸡的特征式职责是司晨。其气魄颇大并为人们所赞颂,有“一唱雄鸡天下白”之说。它不避严寒、不畏酷暑,日复日、月复月,忠于职守,报晓不辍,至死不渝,很有一些“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风格。
公鸡司晨报晓,最大的特点是守时。倘若公鸡不会报晓,那简直就不成为公鸡。若迟鸣或早鸣又如何呢?那肯定不是一只好公鸡。其后果,不受人欢迎则无疑,严重的恐怕提早“享受”挨一刀的待遇。相对而言,迟鸣总比早鸣后果也许要轻得多。比如,已日上三竿,某公鸡方才履行“司晨”的职守,此时即使再卖力十分鸣叫,因过了时效,声音洪亮也枉然,人们是不领这个情的。要是早鸣,恐怕更糟了。设使某公鸡头脑里“个人英雄主义”作祟,“脑子搭错”,来一个三更鸣叫欲抢占头功,此举,一犯众鸡之怒,二扰主人好梦,偶尔犯之,主人尚能宽恕,如天天若此,不被“清理”出公鸡队伍才怪哩!
行笔到此,令我想起一个类似三更鸡鸣的《卫人迎新妇》的寓言。说的是一新娘上迎新的车,便问:“是谁家的马?”当听说是借的,便说要“轻轻的拍赶,不要鞭打。”车到夫家,嘱伴娘:“把灶膛里火灭了,不然要失火。”走进房内见一石臼,又说“把它移到窗下去,不然妨碍走路。”卫妇之说终因不合时宜而传为笑柄。
田子曰:卫人新妇三说皆对,然不免为笑者,实乃类公鸡三更之鸣故也。可见,人言除顾及身份、对象、场合、内容外,还需把握时机。失之,则早晚皆误!
文章难寻写作具体日期,但知必在2014年8月结集前
034 改过何待来年
人道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是说人生在世出错难免,只要食人间烟火,从不出错犯过的人看来是没有的。区别在于待错之道。“知耻近乎勇”。视错如耻,敢以正视错误这也是一种勇敢,把知耻与勇联系在一起,说明能自觉知耻是很不易的。
“朝闻夕改”应是最佳的改过之道。早上知道有错,至晚便能改过,改过雷厉风行很有一点只争朝夕的精神,这比“知耻”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文过饰非”“明知故犯”这是另一种待错之道。一些人处于各自立场、观点、方法乃至利益的考虑:有的“身在错中不觉错”;有的明知有错依然我行我素;有的对错、过特别依恋,来个“择时”改过。笔者想起了一个改过以待来年的故事。某人有小偷小摸之癖好。日偷邻居一鸡,旁人指出:“此非君子之道”。他道:“减之,月取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停止。”按说已知非义,理应速改才是,何须以待来年呢!真是大谬。
倘若故事不足为训,观时下一些人的改过之道甚于“以待来年”者更烈,无需列举具体事例,只看那有关部门为强调或制止某种现象常要“三令五申”便是明证。
田子曰:人非圣贤,有过并不可怕。怕的是知过不改。改过,要朝闻夕改而非以待来年。
文章难寻写作具体日期,但知必在2014年8月结集前
世相杂说
035 绝技与留一手
据说:艺高的师傅大都身怀绝技;
有绝技的师傅传艺时难免要留一手;
日前翻书看到一则《薛谭学讴》的古代故事,我从中悟出了这种“据说”源远流长。
故事讲的是,有一名叫薛谭的人跟秦青老师学唱歌,学了一阵便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手,提出“满师”归去。老师未加阻拦,并在郊外为其饯行,还当场击节悲歌。歌声“声震林木,响遏行云”,对此,薛谭惭愧不已,要求续学并“终身不敢言返”。
故事的本意是要人们学艺要专,不要得之“皮毛”便浅尝辄止。可薛谭走了两个极端。初,学了两下,自以为已取得了老师的“真经”固然不可取;不过“终身不敢言返”则更是大谬,太矫枉过正了。至于秦青老师的态度就更成问题了。至少有两点,其一,有留一手之嫌,有违师道;其二,学生一生在老师门下,足见老师缺乏培养“接班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看来,师傅留一手,不肯将“绝技”轻易传人,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古来有之。
田子曰:“绝技”乃师之高招,“留一手”系师自保之道。然传道、授业、解惑为师之天责,设使今日之“师”若昔之秦青,不独“绝技”有失传之虞,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成空话。若此,岂止是徒之悲也!
文章难寻写作具体日期,但知必在2014年8月结集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