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印度工程师在《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中提到自己在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蹑手蹑脚去上厕所时,发现过道两边很多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都是中国人,他们几乎都在打游戏看电影,没看见有人在看书。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同时时下盛行的网络碎片化信息侵蚀阅读已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利用手机,网络等通讯设备获取资讯,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如果书读的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浮,完全无法深入其中。
关于这个问题,日本作家斋藤孝的《深阅读》或许能给人们提供一些答案。
《深阅读》作者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因此对于读书,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除此书外,他还著有《读书的力量》、《提问力》和《规划力》等作品。
而这本《深阅读》主要回答了三大问题:为什么阅读?阅读对象是什么?如何进行阅读?
一、为什么阅读?
关于读书,三毛说: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而在这本《深阅读》中,作者斋藤孝认为读书有三大意义:
第一:是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读书。比如由于工作或者考试需要,此类书籍大多以工具书为主。
第二:为了有意义的度过独处时间,促使大脑发挥想象力的读书。
香港著名文化人和传媒人梁文道曾说:“一个人在家不叫独处,独处应该是抛开一切外界干扰的自我对话,而读书是独处的最好方式。”
第三:为锻炼自己,丰富精神而读书。作者斋藤孝认为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如同给精神打了一支安定剂,因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些挫折,而每当面临这样的困境,能遇见贤人的熏陶,或者是邂逅出色的异性帮助填补心灵的创伤的这种机会毕竟不多见,然而遇见一本好书,然后因为它而使身心得到鼓舞确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
二、阅读对象是什么?
1、经典文学
芥川龙之介在《河童》里曾说:必要的思想或许早就在三千年前就已穷尽,我们现在只是给旧柴添把新火罢了。
或许这就是经典文学存在的意义,它是我们现代人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同时在这个人人都想成为“作家”的时代,如果想成为一名作家,更应该阅读经典文学。
尽管当下炒作盛行,即便不怎么读世界文学甚至连基础的文学知识都不扎实也能扎堆出书成为红人,但长期如此的后果只会导致书本的的质量和水准下降。
因此斋藤孝认为连一千本书都没读过的人想当作家,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因为读书量倘若低于这个数字,就远不能说日语已经掌握纯熟了。同时作家山田咏美也曾评价道:写小说,应该在精读过世界文学以后再去尝试。
此外对于有些人来说 ,阅读经典可能会有些困难,因此作者斋藤孝建议大家可以从其解读书籍入手,而关于这一观点在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当中也有体现,即:由浅入深吃透难懂的图书。
同时作者斋藤孝还提到阅读国外的一些古典作品可以选择译本进行阅读,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即便是难以阅读的古典作品,只要使用简明易懂的白话翻译,多数人也能接收,有的人可能原本对古典作品很感兴趣,但觉得门槛太高,就索性放弃,而恰恰白话翻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阅读“天才的一生”
那些被称为“天才”的一生,能给我们以丰富的启迪,因为读这类书,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成功者们和天才身上的那些闪光点,还能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
就比方说书中提到的香奈儿的一生,她声称“只要我改变风格,整个巴黎的女性都会跟着我改变”,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夸大之词,但香奈儿确实为时尚界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被称之为“赶尽杀绝的天使”的成功背后是在“孤独”中度过的。
并且纵观许多成功人士,他们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努力和坚持。比如百度李彦宏说自己每天早晨5点多就会被“机会叫醒”;而大富豪王健林则是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就连现已80多岁的李嘉诚也一直坚持每天6点起床。
因此,在我们阅读名人的自传时,不要光只是崇拜,而更应该是着眼于其中本质的部分,然后将这种特质加持到自己身上,这也称得上是“榜样的力量”。
3、好书
对于好书,作者斋藤孝是这样定义的:
一是易读,二是有内涵,也就是说一本书里能发人深省的部分越多,这本书就越有价值。
就作者这一观点而论,许多被称为古典的书未必是“好书”,虽然其内涵丰富,但却往往不易读。
而这与之前作者提到的要阅读经典文学是不矛盾的,因为假若是原著难于理解,作者斋藤孝建议读入门书籍或者是白话译本进行初步阅读,以这样的方式进行阅读,也可算是阅读“好书”。
有“好书”,当然就存在“坏书”,虽然斋藤孝觉得评价“坏书”有些失礼,但还是阐明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他认为那些连最基础的日语都写不好的书和一开始读就已经大概知道结论的书就是所谓的“坏书”。
因为阅读这样的书只能自我安慰而已,并不能拓宽眼界增长智慧,反而还浪费时间,不值得阅读,而那些能让人恍然大悟的书本就值得一读。
三、如何进行阅读?
1、边问边读,自问自思。
拥有再优秀的头脑,没有问题也是无济于事。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且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 。
对于阅读也是如此,应该学会养成边提问边阅读的习惯,因为只有产生了问题,人们才会关心,并试图找出答案,因此才能提高兴趣和关注的持久力,从而更加容易从书本中汲取有用的知识。
然而这当中又存在一个问题,即问题的发现需要经验的积累,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积累一些经验,但毕竟不是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供自己参考,通常超出自己认知范围以外就常常会感到茫然。
而对于这样的状况,读书便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因为书本当中囊括了各色人物的人生经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相当于是借鉴了别人的人生经验。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读书本身也能增长经验。
2、“一天一本”
这里存在一个误区:并不是读得越快就越好,要根据不同的书本来改变阅读的速度,即要学会根据目的和书本的难易程度进行灵活应对。
如果要做到一天一本,那就必须在阅读技巧和速度上有所把控,比如对于难读懂的书可以学着跳读,先读能理解的部分,最后再回头读难懂的部分,就大概能推测讲了什么内容。
其次是将读书这件事安排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此可以有效避免网络信息与手机对我们生活的挤占,避免了进行过多的碎片阅读。
著名主持人董卿便有设定读书时间的习惯,她每天睡前都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用于阅读,卧室里什么电子产品也没有,看会儿书就直接睡觉了,而且这个习惯几乎是雷打不动的。
此外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让书随处可读,读书的时间比较机动,并不一定局限于睡前的这些时间。作家江国香织女士就喜欢在泡澡时读书,并且时间能长达两个小时。
同时作者斋藤孝还发现刚买完书时读书的兴致是最高的,因此倘若要高效的读完一本书,或许可以尝试下这个办法。
在这个“信息匮乏”而非“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会高效并且有深度的阅读,同时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读书意识,因为倘若不能有有意识的将读书列为利用时间的首要对象,恐怕就会渐渐变成“信息弱者”。
同时这本书还告诉我们“读书的人肯定会觉得:“读过这本书的现在的人生,与没读过这本书的以前的人生,确实不太一样。”
因此那个思想独有深度的未来,就从深入阅读开始,学会拒绝无效的网络信息,珍惜当下的时间,做一个有智慧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