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糊糊的玩具
说是记忆,其实不是记忆,是我奶奶的记忆。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冬天总是格外漫长,屋外白雪皑皑,屋内却因为那热乎乎的土炕显得温暖如春。每当到了夜晚,家人们围坐在炕头上,炕席上铺着柔软的棉被,小孩子们在上面翻滚、爬动,脸上挂着纯真的笑容。
那时候我刚刚学会爬,邻居家的小子和我年纪相仿,大人下地干活的干活,上班的上班,我们俩就成天在炕上摸爬滚打。炕席上面盖上几层棉被,十分柔软,我们爬得正欢,嘻嘻哈哈的笑声回荡在小小的屋子里。
两个小兄弟似乎忽然安静了下来,我仿佛发现了什么新奇的玩具,黏糊糊的,竟然用小手抓起往他脸上抹去,嘴里还发出“咯咯”的笑声。他也不甘示弱,学着我的样子,把手中的“玩具”往我的嘴边送,两个人笑得愈发开心。
正在灶台边忙碌的奶奶忽然觉得有些不对劲,回头一看,立刻吓得脸色煞白,三步并作两步冲上炕,一把拉开两个孩子。她既是心疼又是好笑,嘴里念叨着:“你们这俩小瘪犊子,怎么这么不省心!”赶紧把两人抱到炕沿,拿来毛巾和水盆,细心地擦洗着我们的小脸蛋,小屁股。我们俩倒也不害怕,依旧咯咯地笑着,仿佛刚刚只是玩了个寻常的游戏。
80年代东北农村的童年,有些许无知,有些许淘气,但更多的是纯真和欢乐。大人的嗔怪和笑声,小孩的嬉戏与天真,都在这炕席之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土炕的温暖不仅来自于柴火,更来自于这些平凡而又温馨的瞬间,那是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童趣与天真。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