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也先森
01
如果不是得益于家中早已被市场和时代逐步淘汰的DVD播放机和父亲在小镇音像店这种仿佛上个世纪事物里淘来的喜剧电影合集,我想我可能会错过这部饱含着东北粗狂质朴和老工业基地荒颓破败气息的伟大电影。
《耳朵大有福》,导演张猛,主演范伟,类型喜剧,2008年上映,英文片名Lucky Dog。如果你在搜索引擎里敲入这个中文片名,你将看到这样一个颇具迷惑性的电影标签。
这个土得掉渣的片名,加上范伟当时根深蒂固的小品喜剧属性,足以让你误以为这是一部充满着浓浓城乡结合部风格的低俗喜剧电影。
又或者说,以当时的宣发水平,你根本没有机会知晓,原来国内还有这样一部被片名和宣发所耽误了的优秀电影。
02
这是一部充满写实风格的电影,也是一部高度形式化的电影。
如果你出生于东北的某个县城,曾经那里大型国营企业繁盛喧嚣,如今破败荒颓,你会感觉到片中的场景、人物和对话是如此熟悉。
光荣退休的主人公王抗美,当了大半辈子火车修理工,患有气管病,老婆患病住院,儿子大军整天不务正业,女儿小萍跟丈夫春洋的婚姻出现问题,自己拿着比原来少了一半的退休金,生活好像突然脱离了自己的掌控。
于是他开始折腾,跟擦鞋女工、倒骑驴蹬车工、广告促销员、二人转演员、自行车修理工等各类手工艺者讨教赚钱之道,还曾经误入传销组织。
天桥买狗的见到他,告诉他耳朵大有福。电脑算命的也告诉他,全家美满,运势亨通,耳朵大有福。为此,他难得阔绰地从窘迫的钱包里拿出了10元大钞递给了用电脑为他“科学算命”的小姑娘。
在路上也还会有或许是不知情、或许是戏谑的旧识问他是否下来视察,此时他得到了短暂但极大的精神满足。
可真实的生活却是生病的老婆,家庭不和的女儿,不务正业的儿子,打牌而不照顾父亲的弟弟与弟妹,以及减半的退休金,就连他所自认为擅长的歌唱带来的希望,也被年老声衰的可悲现实无情地抹杀。
这个老实、平庸、虚荣、乏味的老年男人的生活真的是一团糟。
03
主人公王抗美是这个伟大时代和繁华社会的边缘人的缩影。
就像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年龄尴尬的中老年人,他们年岁已大,但又还未彻底步入晚年,身上落魄中年的余味尚未消散。
他们在街角摆着简陋的摊子,坐在人潮汹涌的间隙里擦着皮鞋,守候在城区一角等待间或猎获的几个工作机会。他们的一生平淡无奇,但在年岁的袍子上也微微点缀着几许光芒。
就如片中的王抗美,他也许会在夜里想起自己昔日曾有过的荣光,他的名字曾经是那个红色激情年代最为潮流的名字,自己曾在铁路局宣传队领唱过《长征组歌》,那一刻,他忘记了生活的苦楚,表现出了短暂而苍白的快感。
而在观众看来,配合着电影中隐隐约约《隐形的翅膀》的歌声,这一切显得更加荒诞,更加可悲。
04
如果这是一部单纯解构衰败和颓废的电影,那它并不能称之为经典或者伟大。
张猛作为一个出身于辽宁 铁岭的新生代导演,在对东北底层人物人性的挖掘和镜头表现的运用上超凡娴熟。范伟在对生活中小人物表演尺度的拿捏上也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整个电影采用超强的现实主义手法,又略带淡淡的纪实风格。片中未安排强烈直观的喜剧冲突,但其中细节对叙事和情感表达的助推已臻化境。
一个搪瓷缸子、一个老式挂钟、一本多次出现的圣经、一次各怀心事的聚餐、一场卡壳的乡村舞台演唱,王抗美颓然躺在地上,双目空洞的望着头上的路灯…
这些细节将一个糟糕压抑的小人物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电影并未满足于此,它在片中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对生活和未来的隐喻及暗示。
面对操蛋的生活,王抗美找到舞伴投入的跳舞,骑着修好的自行车独自一人放声高唱长征组歌。面对随着长镜头渐渐远去的王抗美和长征歌声,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小人物身上的坚韧和不易。
而令人深思的是,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我们是否正以不同的形式重复这样的故事,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又会以何种形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