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选题课所选人物(上节课作业第三项:砍柴书院四选一的人物),开始搜集人物相关资料。
打呆仗的曾国藩
《曾国藩与湘军》《曾国藩家书》
2,先定选题,后找素材。还是先有素材,后定选题。又或者是别的说法,谈谈你的理解。
我觉得没有一成不变的次序,这个可以结合相关情况进行灵活选择的。
在毫无头绪的时候,为了快速的聚焦,可以先定选题,后找相关的素材。
在突然遇到自己感兴趣或者喜欢的素材时,可以先有素材,后定选题。
在今天的分享中,我真的领会到什么叫“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老师说到,不要轻易动笔写,在写之前需要大量搜集素材,同时去阅读素材,把素材读薄,加上自己的思考,不断内化。这是我之前一直忽略的,回顾我之前的那些,都称不上写作,只能说是记录,我只是想当然的就记录,读了什么书、看了什么影视剧,突然触发了什么情绪或者思考,就随手记录下来了,从没有想过,写作还是需要做这么多准备的。难怪诗仙李白要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之前我一直不理解,诗仙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抄来抄去不就是抄袭嘛,怎么就变成自己的了?今晚,通过老师的分享,我有了新的理解,原来,这就是说得,我们的写作是需要搜集很多素材的,比如前人写的文章、相关的历史故事、与现在的联系等等,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来搜集素材,而不是胡乱的毫无目标的去搜集一堆文字回来。所以,我现在大概知道我为什么不愿意写作了,一个原因就是不没有选题,所以我就不知道要写什么内容,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不知道写作还需要搜集素材,我一直以为写作就是原创,原创就是要自己想,灵感可遇不可求,我觉得我没有这个天赋。今天听了老师分享,我知道我之前都是误解了,我只是凭自己的一厢情愿来理解,也没有真的去考虑过这个事情,所以我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一直在逃避,可有时我也在想,当年的毕业论文,我都写了,为什么现在就写不出来了?我昨儿在家整理资料的时候还翻到大学时和舍友们共同在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我忽然就觉得我也不是从来就不会写作啊,似乎之前也发挥过这个技能的,现在为什么就是不行了,是我退步了,还是我缺了什么?现在看来,是我没有真的理解写作。
当然,老师也提到了技巧也不是不可缺少的,也就是我们在选用素材的时候把握的几个原则:
1、能用一手素材的时候不用二手素材
2、能用新素材的时候不用老素材
3、不合适的素材就需要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