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植树节,淅淅沥沥的小雨,给早春的北京带来了一点苏杭的氤氲,万物在朦胧中生长。北大工学院和德稻教育合作的《对话全球创新大师》迎来今年的第一位嘉宾: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作为开场嘉宾,他的主题是《今天的艺术如何与科学相关》。
邱院长一百多页的PPT,把听众带回历史的现场,展现出一幅伴随着科技进步的艺术史长卷。随着先民们对火和矿物质的了解,中国人掌握了制陶烧瓷的技术,拥有了在当时引领世界的“制造业”;然而随着西方对玻璃材料的研究,不但发展出了显微镜、望远镜,大大扩展现代科技的认知范围,也实现了教堂穹顶玫瑰花窗和现代玻璃幕墙建筑的跨越;今天当我们带着工艺品的眼光去欣赏越王剑,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越国铸造工艺的最高峰,举越国之力铸造的“东风”和“神五”;而今天代表着未来科技的AI也已经被应用到艺术创作中,成为微软小冰、京东AI人工智能地图,由艺术家和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共同探索着未知的可能。
这让我回想起在希腊国家博物馆看过的《古代希腊科技和艺术展》。当我看到精美绝伦的战刀,优雅生动的配枪,我不知道应该赞叹古代希腊艺术的优美还是技术的强大,科技蓬勃发展,艺术随之而来。
绘画,简单理解,就是在一个物体的表面留下痕迹,写写画画。但人类不竭的创新精神,让我们不断尝试用树枝、用刻刀、用毛笔、用画刀,将矿物颜料、水彩颜料、水粉颜料、蜡笔颜料、油画颜料,涂抹在岩石上、纸张上、画布上、皮肤上,等等。人类艺术创作的热忱,也远远不止于在物体的表面留下印记,除了绘画,人类还有造型艺术、空间艺术、影像艺术,人们还要表达,言之不足,还要歌咏之、舞蹈之。在今天,科技艺术的范畴更扩张到人工智能与数据艺术、生物艺术与生态艺术、新材料应用、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科技公共艺术和展演、物联网与智能制造等。
但无论是什么门类,艺术的体验都遵循渐进的层次:
• 起于异样,感觉怎么可以这样?
• 发展于惊奇,天哪,还可以这样么?
• 带来焦虑和反思,我怎么没有想到?
• 及致于获得一种解放感,原来可以这样!
• 唤起精神的苏醒感,恍然大悟、醍醐灌顶!
• 升起一种必然感,体会到本质、返璞归真,觉得:只能是这样!
艺术提供不同于常规的解决思路,总会有一部分人,能获得艺术的一种功能,将人们从束缚中解放出来,从惯性思维中逃离。
在历史的湍流中,今天的艺术工作者要如何回应艺术史在这个时代的命题?同时,在新工科、新文科、新艺科的进程中,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那些被我们隐隐感到的苏醒感又将导向怎样的必然现实?
今天,当中外嘉宾收到邀请,来做关于科学和艺术对话的话题,他们大多充满了兴趣,这似乎是一个时代话题。但事实上艺术史和科技史从来就没有分开过,在达·芬奇和拉斐尔的时代,分科其实并没有出现。到了最近的两三百年,现代的学科体系,才人为地分割了科学学科和艺术学科,分开久了,我们就形成了对科学学科与艺术学科截然不同的刻板印象。
我们生活的世界,被技术深刻地塑造着。在邱院长的描述中,科技艺术,大概是指这样一批艺术家,他们用更新过的技术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和工作手段来展开工作,他们会敞开着去面对所有最新的由技术所引发的人类境况等等问题。所以,一切的创作都是新的,用新的瓶子装新的酒,这些光怪陆离的新瓶子,就是这个时代的内容本身,它们携带着这个时代的DNA,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像2000年前的隶书,1000年前的哥窑,100年前的“小便池”,引起人们异样的眼光,感叹于它的奇妙,获得人们的理解和欣赏,最终赢得我们的赞叹:这是艺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艺术家,完全应该把自己放在世界前沿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只思考中国问题、艺术问题,这可能也是所有当代艺术家都要面临的新时代的使命。
在PPT的最后,他以工科男的直接的方式写到:
• 艺术家不是神经病
• 好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和科技工作者其实是一样的
• 艺术院校要和科技院校深度合作
• 欢迎大家来搞艺术
对着几十位北大学生清澈的眼神,热切地邀请:搞艺术并不难,欢迎“学霸们”来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