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上学的时候,我们如果自己有一份独门资料,往往不会分享出去,比如自己的上课笔记,自己买到的和考试原题相近的习题册(据说有的学校出题就是根据某些习题册,有的学生买到了考试自然有优势)。因为这是排他性竞争,分享了信息自己就没有优势了。
到了社会上之后,其实竞争规则已经改变了。我们由一个小班级的排他性竞争,上升到了社会性的竞争。此时成为那个分享信息的人会增加自己的优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信息是一种有门槛无成本的分享物。
有门槛是指听众的认知水平不够,告诉他他也不懂。无成本是指你脑子里的信息,分享出去一份,你脑子里的信息也还是一份,不会多也不会变少。
当你成为分享信息的开放者,你会在信息交换之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一次交换信息等于两个人都由一份信息变成两份信息。举个有趣的例子:有两家竞争的公司,他们的业务部常常打得“你死我活”,而他们各自的老大却是关系不错的朋友,时长交换信息,互通有无,有什么大动作还互相商量着来。
为什么呢?做到老大的人往往需要足够多和足够好的信息,他们深知成为一个开放者的重要性。
还有一点,即使你不讲,也会有人去讲,你不讲不交换,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封闭和落后,古人称之为“敝扫自珍”。
讲的人交换到了越来越多的信息,进步地越来越快,你如果处于一个缓慢迭代的圈子之中,自然原本的“珍”也会成为破扫帚。
最后,讲讲为什么道理容易懂,做到却不容易的心里因素。他是一个认知偏差,举个例子:
A:你赚每个月9000元 你的兄弟每个月赚7000元 B:你每个月赚11000元 你的兄弟每个月赚12000元
大部分人会选第一个,因为对大部人来说面子非常重要,这就形成了一种心态,过得比别人好,比自己过得好重要。
我认为这无可厚非,因为不比周围人好,很容易受伤。小时候我妈经常那我和我堂哥比。人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感受到明显的感受,不然每个月9000也能吃饱,11000也能吃饱,完全没啥区别啊。
选第二个需要认识到一种心态:开放分享,真心为他人的成就感到开心,只要你没有会被比下去的感觉,真心为别人开心。做到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写出自己的不足在哪),并用努力去追赶,你的身边也就变成了开放系统,愿意互相交换信息。
总结:
信息是一种有门槛无成本的分享物,即使你不讲,也会有人去讲,那还不如自己去讲,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连接和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