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自己和身边朋友的孩子们都面临上小学,一次吃饭和同事们讨论目前孩子教育的问题,大家表示都不十分淡定。
有考虑学区房的,有考虑高大上私立学校的,有表面表示更在乎亲子关系,而不看着精英教育的。
有同事说“文化融合和社会开放,北上广深占有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就连幼儿园都是视野阅历宽广、有格局、有使命、有学历的博士来教,先进的教育在高端私立学校,非大富大贵,小富小贵也只有通过摇号、面试才能入围,然而即便是接受最好的教育,大多数人在优质环境和刻意训练的双重培养下成为社会佼佼者,也有平庸无奇的一批人。”
有同事感叹“以目前的工作状态,家庭成员的状态,难以突破中产阶级,难以实现财务自由,难有满足自我实现的最高人性需求。对于孩子,无法企及欢乐而自律的教育体系,只能‘认命’”。恐怕未来中国也与日本、美国一样,改变社会阶层是个异常艰难的、只有极少数人才能逆袭的事情。
这恐怕就是这个时代大多数中产阶级的焦虑。不带情绪、抛开自身条件,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个现象,似乎有一个这样的结论:
同样的基础教育,精英出自价值格局观宏伟的家庭里。
同样的精英教育,最终真正成为精英的应该还是来自价值观宏伟的家庭里。
其实,只要量力量势而行,起点不同,终点是可以一样的。似乎就如铁球、铅球可以同时落地。
曾经看过一篇社会评论,说有一些顶尖常春藤大学毕业的女性也成就平平,与国家、社会、家庭付出的培养付出不匹配。究其原因,不在于对她天赋才华的误判,而在于她本人的性情、最底层信念(应该就是指价值观)。他们认为这些女性多乐于回归家庭,而不在乎回馈社会。如今想来,应该是这些女性生来优越或者追求寡淡,不需要为别人而活,也不需要为生计安全感成就伟大使命,已然可以通过照顾家庭、成就他人获得尊重和内心的喜悦。
社会上宣传的很多例子:
韩国全惠星博士将6个子女全部培养成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博士,毕业后,他们分别担任著名大学的教授、院长和美国白宫卫生部长助理等要职,写了一本书叫《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
日本励志妈妈吉田穗波是一个妇产科医生,4个孩子的妈妈,带着全家到波士顿留学,取得了哈佛博士学位,回到日本后,写了畅销书《就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并且生下了第五个孩子,被称作“哈佛四点半”的真人实践版。
方莉,美国加州大学工程博士,硅谷高级工程师,拥有超过24项美国专利,把三个孩子送入哈佛大学——大女儿已经从哈佛毕业,小儿子在哈佛读大二时是2016美国总统奖获得者。移居美国20多年,方莉说虽然吸收了不少西式的教育方式,但更多的还是运用了东方的育儿智慧,写了一本《我把三个孩子送进哈佛》的书。
等等。
也许只是把自己逼到一定份上,顺手做到了。
总结:孩子上小学的事,量力而行,怎样都是生活。职业无卑贱,卓越无轻快。先逼自己一把,顺带孩子也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