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先存活下来
保全自我,说平实的语言。
庄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悲哀和欢乐都不容易使一个人受到影响,他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却又能安于处境、顺应自然,这就是一个有修养的人。
传达平实的语言,不要传达过分的话语,那么也就差不多可以保全自己了。
万事以存活为基础,没有存活,什么都没有意义。
我也曾因为情绪失控,说过一些过分的话,得罪过一些人。破镜难圆。说话一定要慎之又慎。
无用与有用
无用不是没有用,而是没有觉察到她的用处。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树因为不成材,所以得以延年益寿。这就是无用之用。而无用并不是真的无用,而是不易被看见而已。
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
所以有用还是无用,来自于人们的见识程度。他选择归隐山林的平静生活。做一个看似无用的人。这是为什么呢?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大国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他说,偷东西会被拘禁,但是偷了整个国家就会变成诸侯。而贤才义士的人又会纷纷投靠诸侯的门下。所以虽然贵为天子,未必真的是贵人。贫穷的普通人,也未必就真的贫贱。贱与贵的区别,在于人的行为的善恶。
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存焉。故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贱贵之分,在行之恶美。
因此,庄子选择过普通人的贫穷生活。
安贫若素
庄子说他贫困但并不潦倒。
猴子在树林里可以生龙活虎地生活,但现在荆棘密布的灌木丛里,走起路来不得不缩手缩脚施展不开。这完全是环境所赐,指明了当时昏君当道的社会现状。
所以何帆老师说,文化繁荣的时期,正是社会走向最黑暗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他看到的荣华富贵可能都是短暂而虚幻的。正如他的书里所说,富贵权势不过是如同穿着华丽随时等待祭祀的牛一样,等到被宰杀的那一天,想做一只无人看护的野牛也不可能了。
他主张无用,也看似是个无用之人,他的思想精髓却还在被几千年以后的人学习着。庄子本人正好印证了他所说的“无用之大用”呀。
02
他把生死也看成是顺应自然的事。
他说,天地万物孕育了我的生命,劳苦一生,死亡是为了让我安息的。死亡是一件好事。
万事万物循环最终要从生到死,回归本真。
他生的时候非常贫穷,甚至往往缺衣少穿。他死的时候也不要棺材,甚至说做了棺材,只是防止不被乌鸦吃掉,但是最后还是被蝼蚁吃掉了,为什么要偏心呢,所以连做个棺材都舍不得,觉得没有必要。
我曾经在小区门口见过披麻戴孝的人排成了长队,吹着阴森的长号;在陵园里见过一个卡车里面装了很多的沙发等家具,把旧人用过的家具都“烧“走;还曾在一个瓢泼大雨的天气里,路过穿着白色孝服跪在地上的妇人。。。而这些都是庄子离开后千年以后的事。
庄子的妻子死去,庄子盘腿而坐,敲瓦盆唱歌。朋友不理解他的感情,他道:
“生死,这是避免不了的,就像日夜更替一样正常。既然像日夜更替一样正常,也就真的是生不足喜、死不足悲了。人们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或是虽然明白却总要在那里装模作样,所以常有悲伤和欢乐之心。我既然明白了其中道理,又是最主张一切都应该自然而不应扭捏作态的,我还有什么必要哭给别人看呢?”
等到几年之后,他的大限之日:他的弟子侍立床前,很难过。
庄子说,“你跟了我这么久,也应该明白生死,看开世间万物了啊,怎么还是难过?"他的弟子说:“生死之理,我怎么能不明白?只是我跟了你这么久,受益很多,现在你死了,我却无以为报。想你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不由得悲从中来。”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长明灯,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不是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
看了不禁让人动容,很难想象几千年前这一刻,守候之人的心情。他的话让我瞬间折服,这才是一个纯粹的唯物论的大家风范啊!
我时常在想,如果中国的主流文化不是儒家思想,而是庄子的,那今天会有多么的不同。
无为在庄子的生死存亡的哲学思想里贯穿始终,是思想之根本。如果说庄子是“出世”哲学,则孔子则是“入世”哲学。如今时代不同,在社会生存,我们不得不走孔子的入世之道,但我们的内心只有学会庄子的出世之道,作一个无为的人,人生才能像庄子一样如蝴蝶般翩翩飞舞,逍遥而自在吧。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