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真实的故事:
诺贝尔奖大家都知道,是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在1896年,捐献出980万美元的个人财富,作为诺贝尔奖的原始基金。但却因为每年发出的奖金数额巨大,以至于到了1953年,原始基金只剩下300多万美元,眼看再几年就要撑不下去了。于是,诺贝尔管理基金会果断实行变革,将原来只是存放在银行与买公债的理财方法,大胆改变为以投资股票、房地产为主。结果,到1993年时,诺贝尔基金会的总资产已增值到了惊人的2亿多美元。
这是个可以让人津津乐道的、利用“复利效应”累积财富的典型例子。
1 复利效应神话
复利,在金融领域里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利滚利”,是指在计算利息时,本金里包含了之前已经获得的利息。
复利效应,就是借用上面的复利概念告诉我们,在投资时,投入的资金可以年复一年地获得利息、股息,而当我们将这些收益再次进行投资的时候,它们还会产生额外的收益。于是就有了“假如你想在股市的投资十年变10倍,每年只要26%回报即可”的说法,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在网上流传甚广的公式:
每天进步百分之一,一年就能翻了37倍,再加上前面诺贝尔基金会的故事,再加上26%这个神奇的数字,再加上网上对复利效应几乎一面倒的鸡汤文,多好多简单的方法啊,每个人只要能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重复一件事:赚到的钱再拿去投资,实现财富自由就不是梦想……
但真是这样的吗?
复利效应本身没有问题,上面这个公式用来励志也没啥错,对普通人来说,复利效应就只是个金融学概念,但如果要把它作为实现个人财富自由的“魔法”,那还真是要认真想想。让我们先从复利公式本身看一下复利的三个基本要素:本金、收益率和时间。
首先是本金的影响。设想有个年化收益率10%的投资项目,我们分别用1万和100万作为投资本金,连续投资8年,做个对比计算。
年化收益率:把当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是一种理论收益率,并不是真正的已取得的收益率。据研究,过去20年美国股票的年化收益率是7.2%。
8年后,投入1万本金最终获得21435.89元,投入100万本金最终获得2143588.81元,可以看出对于普通人来说,可投入的资金有限,即使财富翻倍,资产的购买能力并没有太大的提升,这也是穷人财富很难追上富人的一个原因(返回去看看开头的故事,诺贝尔基金会的本金是300万美元)。
再看收益率。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用一个年化收益率10%的项目实现了8年财富翻倍,但在现实投资中,能找到这样高收益率的项目可以说是非常困难,更何况这个收益率要连续8年保持不变,是几乎不可能的。一旦收益率下跌,那我们通过复利投资方式使本金翻倍所需的时间就更长了。
最后是时间,复利效应最大的力量在于拥有足够长的时间,而时间恰恰是所有因素里最考验人的一个,你需要有能够等待几十年的耐力,等待的途中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抗压力,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意外。复利的结果很惊人,但是越到后面,就越难坚持(诺贝尔基金会作为一个机构,将300万美元变成2亿美元都用了40年)。
有人可能就会说了,我有你说的耐力、耐心和抗压能力,上面的三个问题也不是没有办法克服,至少都能往尽量好的方向去努力,还不行吗?
这正是复利效应迷惑人的地方,到目前为止,我们仅仅基于公式本身进行了探讨,还有许多看不见的因素,深深隐藏在公式背后,我们的世界将复利效应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
2 不确定的世界
自从量子理论诞生,物理学家开始发现它们研究的是个不确定的世界。
经济学领域同样也是。经济学里有个“有效市场假说”,以股票市场为例,指出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股票价格是以当时可获得的信息为依据的公司价值的最好估算。有点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当信息(例如新闻、公司财报等)改变时,股票价格就会变动。当有关公司前景的利好新闻公开时,股票价格会上升;当公司前景恶化的消息出现时,股票价格会下跌,卖方以什么样的价格卖出,买方以什么样的价格买进,是基于当前信息权衡后的结果。
这就带来一个结论:股票的价格变动不可预测。因为根据有效市场假说,股票的价格变动是以相关信息为依据的,如果某人根据一些信息对它做了预测,意味着价格变动是发生在未来,那么今天就不该有这些信息;相反,如果今天就有这些信息,那么价格变动就应该发生在今天,这个结论在经济学里被称为股票价格的随机游走。
根据这个结论,你采用历史数据、收益报表、各种图表、各种分析工具对股票的未来价格进行预测、并决定你的投资策略的做法都是徒劳的,因为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信息(公司倒闭、发生天灾、出现战争)不可预测,进而股票价格变动也是随机的。
另一方面,随机性没有“记忆”,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拿两张画满x与符号的纸,一张上面两种符号分布比较均匀,另一张上面两种符号就不是那么均匀,其中会出现一种符号连续出现五、六次的情况,然后让被试者选择哪张是电脑根据真正的随机算法得出的,哪张是人为制造的假随机效果。
测试结果是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比较均匀的作为真随机效果,然而实际上不那么均匀的才是真正的随机算法产生的。这表明,随机性没有“记忆”,随机性在画下一个符号时,不会“记得”它前面画过什么符号。对于股票价格也是如此,先前的价格随机游走不会影响下次的价格(所以买彩票再也不要迷信什么摇号走势图了)。
3 不美丽的世界
人类的大脑偏爱完美的、对称的图形,正态分布曲线正好就是这样的图形。
正态分布曲线简洁、对称、连续,符合人们对这个世界内在规律的期望,但这个世界偏偏就要向人们展示它“不完美”的面貌。
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更真实地反映了这个世界呢?是下面这个叫做“幂律分布”的曲线图形:
在这个图形中,左边少量的头部成员(横轴值)对应在纵轴上的份额却高得多,现实世界中,随处可见幂律,例如20%的人拥有世界80%的财富、20%的VIP客户贡献了80%的销售收入这类“二八”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数学分形等,可以举出一堆,幂律分布体现了非对称性与不平均性。
在股票市场中,幂律分布体现在散户上,即721定律——不论是熊市还是牛市,总是10%的散户赚钱,20%的散户保本,70%的散户赔钱,也就是说股市里总是少部分人赚走了大部分钱。
在股票市场中,幂律分布也体现在股票上,从1926到2016年间,美国合计上市了25332家公司,其中最卓越的90家公司创造了几乎一半的股市财富,这就最终促成了少部分股票带来了大部分收益。
在股票市场中,幂律分布还体现在时间上,前面提到过,过去20年美国股票的年化回报率是7.2%,但如果你错过了这20年里股市表现最好的那10天,那么对于你来说,年化回报率将大幅下降至3.5%,如果你甚至错过了表现最好的30天,那么你的年化回报率将只剩下-0.91%。所以股市里总是少部分时间内赚到大部分收益。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不幸是70%的散户里的一员,如果投资的股票不是那少数的优质股,如果错过了最佳的投资时机,复利效应就很难产生应有的效应。
4 不太平的世界
事件越稀有,我们越不了解它发生的可能性。
大家多少都应该听过“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的说法, 这两种事件都是发生时会引起连锁反应、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的事件,区别在于黑天鹅事件是难以预测的小概率事件,灰犀牛事件是可预测的大概率事件。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911恐怖袭击都是属于黑天鹅事件,而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典型的灰犀牛事件,因为当时大家知道“次债”有风险,却未足够重视。
欧洲人在发现澳洲之前,一直都认为天鹅全都是白色的。然而,在到了澳洲之后,他们竟然发现了黑色羽毛的天鹅,就是这一只黑天鹅,让欧洲人上千年结论彻底被推翻,这个名称借用了此类事件的不可预测性与颠覆性。灰犀牛是非洲大陆上的巨无霸,体重达2-5吨,它平时性情温和,只要不侵犯到它的领域或者挑衅它,基本不会对人或者其他动物造成威胁,这个名称借用了此类事件的破坏性与可预防性。
另一个是 “肥尾效应”,听说过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它是指极端行情发生的机率增加,可能因为发生一些不寻常的事件造成市场上大震荡或者投资的损失。用下面这张图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效应:
在理想的正态分布(蓝色)中,越极端的事件(例如巨额亏损事件),越在曲线的尾部,越是少见,对应的事件概率越低。但在真实的经济环境中,同样的极端事件发生概率大大增加(红色),或者形象地说比在正态分布中更“肥”。
黑天鹅事件与肥尾效应的主要区别在于黑天鹅事件本身是不可预见的,而肥尾效应中的极端事件通常是可以预测的,不可预测的是事件在真实环境中发生概率的大幅增加。
不论是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还是肥尾效应,都带有强大的破坏性,都会让复利效应所需要的时间连续性不复存在,也许一个事件就能让所有的投资化为乌有。
5 复利思维不是神话
人类最不擅长的事情就是预测,人类也最容易对预测过于乐观,复利效应偏又依赖于预测,我们的世界在大多数时间偏又都是难以预料的。
相较于简单应用金融概念上的复利效应,我们更应该多一些思考,也就是复利思维:
复利的本质
做事情 A,会导致结果 B,而结果 B 反过来又会加强 A,如此不断循环。
复利思维应该是任何一项长期投资、长期事业的方法思维,考虑收益的指数增长,而不仅仅是线性增长。
长期投资的关键
复利思维告诉我们,收益率尽可能维持长时间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是长期投资的关键,风险管理与决策优化非常重要,而不是短期内能得到的利润。
复利的更多价值
复利思维应该更多地用在个人的健康与求知上,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这两件事的长期投资只有收益,没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