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巨婴国》
在分享“巨婴”这个概念之前,想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武志红老师,因为这个概念是他提出来的,武志红老师是一名心理学家,他所属的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他写的那本《梦的解析》,首先大家需要明白,精神分析里大部分的知识都是无法证伪的知识,也就是无法用科学来进行验证,它是一种非科学的探索形式,它是由大量的临床、大量的案例和直觉的判断以及总结形成的,因为是无法证伪的知识,所以通常会有两个毛病:第一就是江湖术士和正经的学者不大容易区别,第二就是有些结论很难相信。
现在我们想要探索和认知人们更深层的精神世界时,面对的是人类认知的蛮荒之地,当科学方法不管用时,我们就需要通过其他手段来认知,精神分析就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判断,通过洞察,试图从婴儿时期来寻找答案,而且这种方式在我们生活当中也大量存在,就像一幅画比另外一幅画好看,行里面的人都公认,但是你如果非要追问到底好在哪儿,有没有标准,他们也说不上来,因为大家凭借的就是洞察,所以洞察虽然不是科学,但是它是认知的起点,之后我们可以再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纠正,来提升自己的洞察。
所以这本是就是武志红老师对他做的大量的心理咨询案例的洞察,最后提出的一系列推论,看完之后我觉得十分震惊,希望与你分享,不管相信与否,希望这些推论也可以成为我们反思自己,提升自己洞察生活能力的一面镜子。
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巨婴”这个概念,巨婴的意思就是虽然我们都是成年人,但是在心理上,我们的反应模式还停留在婴儿的水平上,而且是停留在弗洛伊德所说的6个月以前的口欲期,所以叫巨婴,说到口欲期,你会发现中国很多人就像婴儿一样非常爱吃,比如广州有一个餐馆叫做炳胜品味酒家,面积12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0个餐位,还有很多民间传说,比如妖精抓了唐僧,她必须吃了他到肚子里跟他一起共生,才能长生不老,当然这些都只是洞察,你不信可以当作是一个玩笑。
那么接下来就来介绍这本书的核心观念,那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多数成年人还有婴儿的心理结构,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婴儿主要有哪些心理特点呢?
主要是三个:第一叫母婴共生,第二叫全能自恋,第三叫偏执分裂,接下来依次为你介绍。
母婴共生
刚开始婴儿才出生,完全没有任何行动能力,所以他的吃喝拉撒睡,都需要母亲来照顾,而且这时他还完全分不清自我和外界的区别,这时他需要和母亲共生在一起,但是这个阶段也只在0~6个月,6个月~3岁就是个性化期,就是婴儿知道我是我,世界是世界,但如果一个人是巨婴,他的心智还停留在6个月之前,还停留在共生期,那么此时就是病态共生,在生活中你会发现有一些妈宝男,他说话总是几句话离不开妈妈,很多事都要征求她妈妈的意见,经常会用“我妈说了”这样的句式,这样其实他就发展不出自我能力,即使想逃离,也被他的妈妈所控制,这就是一种病态共生。
除此之外,在中国的文化当中,母亲扮演的角色是非常突出的,你翻开《二十四孝》就会发现,里面有14个是孝母的,5个是孝父母的,只有5个是孝父亲的,而且不管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者关于生活的电视剧中你都会发现,演的都是婆媳关系、母子关系,好像从来都没有关于公公或者爸爸的,他们好像是隐形的,从生活中完全消失了,再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民间传说的版本是岳飞小时候是他的母亲含辛茹苦把的把他带大,在他背上刺字让他要精忠报国,好像从来没有提过他的父亲,但是事实上岳飞是有父亲的,他的父亲叫岳和,岳飞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给他请老师,教他武功和知识,等到岳飞功成名就以后才去世,但是在民间传说中父亲这个角色已经消失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父亲好像一直处于缺席的状态,一直是母亲或者婆婆在带孩子,因为在中国的家庭当中,我们从小好像就不知道怎样去爱,因为我们的父母没有教过我们,父母的关系就是一种共生关系,而且是一种共生绞杀,就是妻子希望把丈夫拉回家庭,而丈夫因为不会爱又会躲避妻子的这种拉扯,当有了孩子之后局面更加恶劣,妻子就把这种拉扯寄托在孩子身上,丈夫也正好借此逃离但更找不到存在感,所以母亲就把所有的精力和希望花在孩子身上,当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因为不知道什么是爱,继续循环,又到了下一代家庭,变成一个恶性循环,这样大量存在的中国家庭可以用三句话概括:一个极度焦虑的母亲,加上一个缺席的丈夫,再加上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全能自恋
6个月前的婴儿分不清我与外界的关系,加上生活的所有需要都由母亲满足,所以婴儿有一种自己就是神的感觉,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世界必须按着自己的意念转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个世界都在自己的控制之内,这是母亲能及时满足婴儿的需求,但是当母亲不能及时满足婴儿时,婴儿就会觉得世界脱离了他的控制,这时婴儿就会产生自我崩溃,大哭大闹,就会把这种不能被满足的崩溃转向外界的环境,恨不得毁了自己或毁灭他人。
比如以前经常发生的老人碰瓷事件,这件事就是老人自己摔倒,对她而言走路这件事就发生了失控,她需要找一个外界的环境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于是就把这件事的责任,怪罪在扶她的人身上,让事情看起来合理。
偏执分裂
这其实是全能自恋的另外一面,就是在婴儿的认知世界中,只能分为好的或者坏的,没有灰度的认知,如果是好的,就会很满意,露出微笑,但如果一旦没有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者认为是坏的,就会马上变身为魔鬼,恨不得毁坏外界的一切。
比如发生的医院杀人事件,就是病人因为疾病或者事故在医院进行抢救,结果抢救无效死亡,死者家属砍伤医生,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医生是最不希望病人死的,死者家属还不一定,但是当发生这种事时,死者家属认为是医院让她们家庭变得不完整了,这件事就失控了,就必须把这件事转移到医院,所以他们不惜坐牢都要砍死医生,这样这件事看起来就变得合理了。
巨婴心理导致的后果
如果社会上巨婴太多,就会造成很多恶劣的后果,第一个就是社会戾气变得很重,比如刚才说的碰瓷和医院杀人事件。
第二个就是会发生很多没有必要的社会纷争,比如当你看文章时,下面可以看到很多评论,但有些评论你会发现有很多巨婴心理的人存在,这些评论基本上可以分成三派,一派叫做哀怨派,就说作者你变了,堕落了,你再也写不出让我感动的东西了,你还是变成以前的那个样子最好,不然我就不喜欢你了,另一派叫做威胁派,这种人会说你写的东西变差了,从此以后我要取关你了,今天特地来告诉你一声;最后一派叫做冷静分析派,这种人会说作者写的东西是道德败坏,是哗众取宠,就是为了赚钱。从中你就会发现这三种人都有巨婴的心理,就是他们希望作者能够改变迎合她们的需求,去做一些改变,一个正常人的评论原则上无非两种,一种是鼓励作者或者提出合理的建议或者批评,让作者可以更好的改进,但是巨婴们是完全以自己为中心,完全不在乎别人。
那第三个造成的后果就是卓越强迫症,在中国你会发现很多家长对于她们的孩子,都希望她们的孩子变成她们心中理想的样子,比如她们的孩子考试考了98分,她们就会批评孩子粗心大意,如果考了100分,她们很少赞美孩子,而是告诉她们不要骄傲,少得意,如果我们深入洞察你就会发现,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她们的器官,是她们的一部分,希望她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活,而如果真的把孩子当人来看,或许在孩子考得好或者不好时,会陪着孩子一起分析考的好或者不好的原因,问问她们的意见,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意愿。
解决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和他人有巨婴的影子,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看自己或者他人是不是对世界有一个自己的幻想,然后当世界顺从自己的意愿时就无比满意,但一旦失控时,就恨不得别人去死或者把这种情绪怪罪于外界环境,希望她人改变。
那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几点对于巨婴心理,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好的面对和解决。
第一种办法叫爱,就是理解和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而不是总是去教导别人,试图去控制他人,学会尊重对方本来的样子。看见,就是爱。
第二种叫做用自由主义来对抗病态的集体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是牺牲小我为大我,牺牲小家为大家,所以对外人好对家人不好,是集体主义的标准化产物,我们需要开始改变,在生活中不要总是压缩自己去满足他人的需求,一味的做好人,这实质上是在扼杀自己的需求,很多父母喜欢懂事的孩子,这其实是孩子的一种悲哀,因为孩子总是在牺牲自己来满足父母的需求,所以很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还有性羞耻感,因为她们觉得自己的需求是一种是不道德的,甚至是一种罪过,所以我们要明白自己有需求是正常的,学会合理的表达出来,不要把精力集中到观察别人道德不道德,不要一味的否定自己去满足他人,最后把否定自我的愤怒发泄在亲人身上或者内化伤害自己,而是要把精力集中在个人的智慧、乐趣和性爱上。
第三种叫做觉知,我们要学会认知到自己不满的情绪,学会慢一拍表达,其实只要觉知到自己有情绪,那么其实这个不好的情绪就已经被瓦解了,如果女孩子爱哭,你给她一面镜子,让她看着自己,过一会儿就不会哭了,因为看到镜子中嚎啕大哭的自己,就能觉知到自己的情绪,泪水就止住了。
书中还讲了一个故事,就是两个都自称是耶稣的病人被送到精神病院,意思就把其中一位送到去观察其他两个也自称是耶稣的人吵架,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位病人就好了,因为他发现其他自称是耶稣的人,是那么的不正常和傻,所以明白了自己不是耶稣,另一位被医生安排去做木匠活,因为耶稣的父亲就是木匠,其实他也并不怎么会,但是当他真的去做木匠活时,他就开始与他人建立了链接,有了正常的人际关系,渐渐病也好了,这就是觉知的力量。
最后一种方法叫做行动,那就是不要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生活中有些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我读的大学并不是很好,我选的专业(工作)并不是很好,我所在的城市发展的也不是很好,我也不怎么想努力,也不怎么想去拼搏,但是我就是想成功,这样的人就是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巨婴,所以在生活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行动,因为在行动时我们就会面临协作,面临犯错,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是时刻都是完美的,我们必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通过行动去纠正和完善自己,这样就能把我们心里的那个巨婴抛在脑后了。
最后我想说,巨婴虽然是武老师通过洞察得出的,但这让我们对自己和国民性多了一个思考的纬度,希望我们可以共勉,从此在成长的路上,可以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以上大部分(99.9%)原文来自《罗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