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完一个很真实的想法就是终于可以看我想看的书了,听起来可能有点矫情,但是在我之前的十几年生涯中买书都是采用“先斩后奏法”。所以抱回来的书基本都认认真真地啃完了,反观现在有时间有精力,却整日抱着个手机,头昏脑涨也不愿打开书。
但我还是喜欢书,尤其纸质书。有阅读,收集的癖好,不大喜欢在书上做批注(虽然曾经努力尝试过)。我还是喜欢书干干净净的,喜欢的内容自然感触颇多,记忆深刻,没必要一定写下来。
我妈有时候不能理解,甚至说“你都高考完了怎么还买这么多书?”我昂着头说她“肤浅”,别的我可能不知道,但这件事我知道我肯定没错。现在书越来越容易获得,价钱相对下降很多了,读书的心却越来越难得。为什么要读书?我想首先是因为尝过读书的甜头。我有一次放学看见一个女孩坐在她妈妈的电动车上读一本书,可能在等她妈妈,她读书时的眼睛给我印象太深了,亮晶晶的,一行又一行,抛却了周遭一切嘈杂。享受读书的过程,是我们坚持读书的本心和初衷。
三毛说:“你读的一行一字无一不在改变着你的容颜”还是有道理的吧。一个人的气质效仿不来,也羡慕不来。我隔壁班的一个姑娘,皮肤挺白,戴黑框眼镜,扎短短的马尾,走路时从不左顾右盼,给人书卷气很浓的印象。想起她初中的一篇刊在校刊上的文稿,说自己泡在书堆里,渴望窗外的风筝。在心里道了句“果然”。
读书让人自信。前阵子在小破站看到的一个衡水学霸的励志演讲,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无数网友的自我调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候比人与猪之间的距离还大。”看到弹幕里刷屏的“这个人在发光”,我想这就是学霸的信心,可以引经据典,可以毫不尴尬地和台下互动,重要的是,在这个互联网腐蚀的时代下还能保持正确的价值观。
读书使人独立。一个思想独立的人即使掩藏在茫茫人海中,你也还是可以毫不费劲地找到他。我钦佩自然史上的物理学家,数学家,但我更钦佩连接时代的思想家。他超脱了自己的那个物质世界,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实在是需要太多勇气,仿佛他的一辈子的使命,就是来到这个世界留下声音,供后人发掘,忏悔。思想上的独立会减少我们平添的烦恼,得到真正的自我。
读书教人学习。我希望自己读书能杂一点,古书典籍,现代诗歌,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正史野史,网络文学都接触一点,然后我发现自己都挺喜欢的,现阶段喜欢日本小说。书让我领略了不同人的风采,让我感动于刘文典的“狂”,钱钟书那独有的睿智的微笑。带我见识了不同的写作方法,《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麦田里的守望者》让我耳目一新,啧啧称奇,感叹“还有这种写法”。有时候觉得人真是伟大,世界上的音乐已经有那么多了,音符只有那几个,人却还是可以不断创作出佳曲。书也有那么多了,却总有人想出新的写作手法,新的表现方式。曹禺说:“我写了一辈子的人了,还是觉得人是最复杂难懂的。”
当然,也许你喜欢书,仅仅是因为它让你静下来,坐下来。